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球     
正美国:无臂青年9分钟轻松用脚换轮胎有望参加2012残奥会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艾奥瓦州28岁天生无手臂男子马特·施图茨曼通过不断努力,竟然能在9分钟内用一双"神脚"独立换好一个汽车轮胎。同时,他已成  相似文献   

2.
黄炎 《人民公安》2014,(23):56-59
《强尼拿起枪》(Johnny got his gun)是美国剧作家、导演达尔顿·特朗伯于1939年写成的一篇反战小说,并于1971年越战时亲自导演拍成电影。内容讲的是一名美国青年强尼在"责任、国家、自由"等口号下,响应美国政府号召,远赴欧洲战场参加一战,结果四肢及五官被炸掉,只剩下思维还在继续着。被放置在病床上的强尼,能做到的就是回忆五体健全时自己生活里的琐事。最后,对一切绝望的强尼只能用头猛敲枕头,发出求死的信号,而军队的高层则抹杀了他的求死愿望。该片在美国几度被禁。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友星,在16年的纪检监察岗位上,以赤诚的情怀和无言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在百姓的心中树立起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他做纪检工作十多年,换了好几个地方工作,有的同事提升职务了,有的换了更好的岗位,但他自己却是平调,还去过一些经济落后、情况复杂的地区工作,家庭不能团圆,待遇不如从前.对此,李友星说,说句心里话,他也不是没有过想法,也想换一个轻松一点不得罪人的工作,也希望能过上一种充满天伦之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两岸青年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台湾研究的热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塑造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取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两岸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美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编撰者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述,从而造成两岸青年学生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取向。本文通过对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南一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形象的比较,指出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阐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偌大的会场,上千名台湾青年身着橘黄色T恤,从这些橘黄色"海洋"中找到宋建华并非易事。1956年出生的他,是这些孩子中的"长辈",然而,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宋哥哥。这次,作为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的一个特殊群体的领队,他带着32位第一次离开台岛的清寒学子来到北京。报母恩慷慨解囊初见宋建华,若不是有人介绍,很可能会把他当作随队老师。只要走出户外,就会发现,"比孩子还会玩"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孩子王。  相似文献   

6.
我曾听一位青年朋友聊及一件网络上的小事。这位青年朋友足高一米八二,有次在论坛讨论身高,他实话实说,结果不少人阴阳怪气跟帖:网上就没有低于一米八的。那意思自然是不信,说他是吹牛大王。后来他换了个马甲,发帖说自己只有一米六零,之前阴阳怪气的几人突然纷纷变作了慈眉善目之敦友,安慰复鼓励,  相似文献   

7.
《就业与保障》2010,(9):8-11
又是一年中的九月,又有一批新生步入大学的校门。许多经过了"灰色高三"生涯的大学新生们,都想着进了大学就能好好轻松一把。可是,还是要提醒诸位新同学,轻松过后,还是尽早开始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妙。  相似文献   

8.
胡柯 《小康》2014,(7):94-94
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名叫奥格·曼狄诺的美国青年,在生活中,由于愚昧无知和经不起人世间的种种诱惑而失去了自己一切宝贵的东西,家庭、财产和工作,以至凄惨地流落街头。他被自己内心的疑惑和痛苦折磨着,四处寻找着赖以度日的种种答案。直到有一天,他收到"来自上帝的馈赠":一本《圣经》和一份书单。从此,他似乎奇迹般地获取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并很快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44岁时,曼狄诺写出一本震撼人心的书,在书中他将找到的答案公诸于众,这是一本有着宗教般深沉与热情的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记载了一则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9.
徐艳 《政协天地》2012,(10):37-38
一个18岁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工,一个只有职高学历的技术员,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从港务控股集团的"十佳青年"到厦门市"技术状元",从厦门市"十佳外来青年"到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福建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从厦门市政协委员到中共厦门市委十一届候补委员、十八大代表……可以不夸张地说,他几乎获得了作为一名工人的所有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10.
暖心墙     
2016年4月20日晴"暖心墙"的做法在全国好多城市都遇冷,最后沦落成垃圾堆而不得不叫停,在铺仔村却能开花结果,我想这也得益于我们这种城乡结合模式,有供给有需求有管理。海南的4月,已经进入了烧烤模式,约好了镇里的青年志愿者,晚饭后去给铺仔村的"暖心墙"换夏装。同时也把上周接受爱心人士的捐助物品送到需要的家庭去。说起这批捐助,还有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1.
栾忠孔  姜洪军 《春秋》2015,(1):14-16
我是乳山县马石店乡台上村人。1943年春天,在胶东军区召开的庆功大会上,授予我胶东民兵英雄称号,许世友司令员还亲自授予我一支步枪。1942年底,日寇在胶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当时我是村里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亲自参加了这场反"扫荡"的斗争。现将我耳闻目睹的一些情况记述如下,希望能对教育后代,激励人们振奋精神建设...  相似文献   

12.
科技     
广州推出"手机地铁票"广州地铁联合广州移动共同开发的"手机地铁票"正式进入试用阶段。只要将SIM卡上贴有"卡贴"(地铁票)的普通手机在闸机上"刷"一下,就能轻松进站坐地铁,这样便捷乘地铁,省去了排队买单程票和随身带地铁卡的麻烦。  相似文献   

13.
希夷 《两岸关系》2011,(2):41-42
第二次当选为浙江省温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掌门人的陈钦乐,每次去外地参加台商会议总会遭人质问:"今年多大啦?"人们不敢相信,这青年小伙如何就能接掌了温州台商协会会长的大印,而且还连任一届?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14.
采访顾长卫最需要的是耐心,尤其是当他一段话说完,你必须要慢半拍,不要接着上一轮的对话顺势提出下一个问题,因为他的思维并没有就此停止,他还在思考。采访结束之后,顾长卫感觉轻松了不少,他站起身对我说,"跟你聊天挺高兴的, 能说出点想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卓华 《群众》2014,(12):90-91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人口流动性极大的国家,美国人换工作和搬家比较勤,从一个城市一个州搬到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州去,甚至从西海岸搬到东海岸去,在他们看来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美国人的祖先最先从欧洲移民到北美时,就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哪里有面包,哪里就是祖国。"现代美国人继承着这种精神,哪里生活好,哪里就是家园,美国人平均一生要搬十几次家。  相似文献   

16.
刘伟无疑是2010年内地娱乐圈最闪亮的新星之一,在"中国达人秀"的夺冠,让这位失去双臂的残疾青年一夜成名。当"残疾人"这个词加上了"冠军"两个字后,一个人的人生路和很多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的故事被媒体贴上了诸多标签:残疾的躯体与心中的梦想、小人物的拼搏与成功、灵魂的感动与激励,在电视里,他展现了一个"中国阿甘"夺回生命尊严的不屈。这些词汇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舆论"与"娱乐"在传媒的力量下轻易地改变了个体的命运;看到了一个残疾人在公众视线内的成功与其背后的努力、幸运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推销"有备而来 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下帷幕,面对令人欣慰的对话成果,身为美国商务部长的骆家辉喜不自禁,不由得作了一次深呼吸,他的10天中国之旅不轻松,总算有了一个份量不轻的收获——中美双方共同签署的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成果清单》和《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这两个富有战略性综合性总结性意义的文件,也包含和渗透着骆家辉的一份辛劳。  相似文献   

18.
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九八五年对十八至廿四岁青年的调查表明:在影片《突然袭击》中扮演哈里·卡拉汉警长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成了当前美国青年心目中的头号英雄。他的一句台词“你让我一天都感到痛快”,引起了千百万人——包括里根总统的强烈兴趣。喜剧演员埃迪·墨菲名列第二,他主演的《贝弗利希尔斯警察》上座率高得惊人。一位廿一岁的青年说墨菲“使我得到了娱乐。在这充满着令人沮丧事物的世界上,人们需要笑”。其次  相似文献   

19.
付蓉 《前沿》2014,(17):207-208
杰克·伦敦是一位美国文坛上知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创作旺盛期的作品《白牙》表现了他内心中的"荒野情结"和"狼-狗情结"。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随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冲突的加剧,人们开始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真地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输在终点     
农民工王钦峰有一句名言:我输在起跑线上,但我要赢在终点线上。报载,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2011年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今年,他研制的新型节能电源批量生产,用在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00多台设备上,一年能节约几百万元的电费,还填补了国内一项技术空白。如今,王钦峰不仅是企业技术攻关的“大拿”,也是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起点和终点,构成人生、事业的完整过程。然而,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太多的人过分关注起点。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生产”了不少失去创新思维能力和活力、只会寻求标准答案的“应试机器”。生命的历程不能重来,对于王钦峰来说,“输在起跑线上”确实是一个遗憾。但换个角度思考,假设王钦峰受到系统、规范的教育,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他还能摆脱思想束缚,去追寻科学的轨迹.赢在终点线上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