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卓娅 《传承》2011,(12):80-81
任何一个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自然人文条件,城镇规模也反映了它的发展水平。在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上千年的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重要城镇建设、城区功能分布等都围绕这一思想展开。清代曲江县城的建设亦是如此,它的规模、功能及内部形态与明代相比,大同小异。但其墟市的增多,分布变广,又说明清代的商品交换规模和水平远比明代要高。  相似文献   

2.
洪武 《当代建设》2003,(5):26-26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新世纪,我国的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要求城镇空间布局和城市内部发展的合理化,如何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是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面临的新课题.针对目前城乡建设和生产力布局中存在的空间无序和失控现象,我国规划界学者开始了对城市管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罗波阳 《求索》2014,(8):52-56
在城市群成为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城市群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有利于厘清城市群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城市群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实质上是群域内部各城市及城镇基于区域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的协调博弈与合作博弈的过程,包括城市群空间结构逐步优化、功能日趋完善、互动不断加强、整体能级有效提升四个方面。城市群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具有交通的通达性、市场的共同性、资源的共享性、文化的同源性、产业的互补性、环境的同治性、层次的递进性、管理的扁平性等特征。应通过加快推进城镇规划一体化、城镇规模结构梯度差序化、产业发展互补差异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府际治理一体化等途径,把促进城市群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发源于湖北,逐步走向全国。目前,全国共有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自治区副中心城市35处,共涉及40个城市,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的17个省和自治区。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还将出现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5.
<正>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着推动省域协调发展的功能,是在本省范围内集聚水平较高、对周边区域和城市辐射带动明显的重点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都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层面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6.
《当代建设》2002,(1):5-5
建设厅厅长谢志平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说,认真落实《安徽省城镇化展纲要》和全省城镇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进程。谢志平说,要加强城镇化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分层次抓好城镇化战略实施。坚持城镇化发展质量、效益和环境的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区域城镇布局和用地布局调整、城市功能完善、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生态环境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超前研究,制定切全区域资源条件和城镇发展阶段特征的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各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指导城市健康发展。加强区域内部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林拓 《中国民政》2021,(4):54-56
行政区划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格局。行政区划设置与城镇体系、区域格局紧密相关,近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驱动行政区划体系结构优化调整,而行政区划的优化也在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和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中心城市一般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镇体系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2011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将黔江列为武陵山片区六大中心城市之一,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黔江又一次高定位发展。因此,加强对中心城市发展要求的理解,探索加快把黔江建成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的路径,实现黔江在区域中错位竞争、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黔府函[2014]232号铜仁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请求批复实施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的请示》(铜府呈[2014]152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关于铜仁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原则同意铜仁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发展目标、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一)实施该规划时,要进一步强化铜仁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培育德江、思南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江口、石阡、印江等重点县城,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增强各级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主要交  相似文献   

10.
任何城镇总是坐落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城镇规划布局、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地质环境并受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城镇建设和发展又不断地改造地质环境,当城镇资源开发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承载力时,地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5,(4)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城镇化呈现如下主要特点:一是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总体水平偏低,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比较显著;二是海南省城镇化质量差,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三是城镇规模小,集聚能力较弱,区域人口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四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落后,人口素质提升乏力。海南省城镇化必须与海南的资源禀赋相结合,确定海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此提出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实施城镇整合战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我国城镇已进入大扩张时期,今后若干年奠定的城镇格局将影响千秋万代,不失时机地对城镇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要全面突破城镇发展观念上、体制上、区划上的束缚,实施城镇整合战略,转变城市工作方式方法并创新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城镇化建设中广西民族城镇城市意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轶 《桂海论丛》2011,27(3):104-107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西的民族城镇化建设是关系到广西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城镇的竞争力、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课题。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来分析,广西的城市意象要素类型齐全,但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民族个性逐步淡化。民族特色是民族城镇可意象性的重要因素,广西的城镇建设须避免盲目地追求现代化而丢掉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应结合广西民族城镇的实际,塑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14.
小镇春来早     
江南 《今日浙江》2014,(2):52-54
正建设中心镇、培育小城市,成为杭州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完善城镇网络体系、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既有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又有便捷通达的基础设施;既有水乡古镇的历史风貌,又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景象;既可享城市文明之品质,又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之困扰。在杭州地图上,众多像这样的"美丽中心镇"串珠成链,串联起一幅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城乡融合、社会文明的发展新画卷。建设中心镇、培育小城市,成为杭州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完善城镇网络体系、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促进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更为突出。鉴于此,要通过统筹规划城乡用地、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联合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等措施,以谋求城镇体系与京津的对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出生或长大的非城镇户籍青少年"进入城市易,融入城市难",这成为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突出问题。陕西省政府提出"优先解决城市出生的非城镇户籍青少年落户"政策,就是为了积极稳妥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本文以陕西为例,对影响城市出生或长大的非城镇户籍青少年落户城市的生存环境、教育公平、生活困难和社会融入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今日浙江》2006,(17):16-17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构建中国特色城镇发展新格局一、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城镇化进程,把握好市镇设置节奏。二、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应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占用土地的关系,注重提高城市规模效益,控制适度的城镇规模。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都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规划和调节,并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四、我国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既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内部循环经络和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近代华中地区的交通 ,在方式和路线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水路运输的开拓 ,铁路以及公路交通的发展等。而交通的变迁又对华中城镇的兴衰发展、城镇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而更深层次地影响了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楚晗 《今日民族》2003,(6):28-30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城镇也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新高潮,可惜有的忽视了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铸成了历史的遗憾。陇川县和兰坪县在城镇建设中把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让我们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王悦洲 《前沿》2006,(11):220-223
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密切关联。农业剩余与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农村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建设形成巨大推动。要加强农村第一产业,夯实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调整优化农村第二产业,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