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江苏省吴县“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就法津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者对法律是否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在阶级对立基本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是否还体现阶级意志的问题各抒己见。大体上是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与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基本上是同步的。和国家一样,法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产生的,也将随之而消亡。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既无国家,也无法律。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时代已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机关和已有带强制性的规范,就是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任培秦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同阶级相联系的,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国家两种职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国家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国家本质决定了国家具有两种职能:一是阶级职能,一是社会职能。阶级职能,即...  相似文献   

3.
张鑫 《理论探讨》2006,4(4):149-152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新哲学”不相容性赵巍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和阶级一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列宁全巢》第3卷,第175页)从本质上讲,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  相似文献   

5.
正确的阶级、阶层分析,是我党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宴施有效的社会宏观控制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如何认识正在变化中的阶级、阶层结构、分析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重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展开了讨论。讨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一) “阶级”还是“阶层”。这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我国只存在社会阶层。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主要标准的,这种占有关系集中表现为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它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随着  相似文献   

6.
史沐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三题》一文(见本刊今年第七期)中提出‘原始社会人们在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中,需要交流和统一思想,从而就有了思想工作的萌芽。阶级产生后,各阶级的思想工作都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主张承认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泛指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现象’。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间阶级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尽管称谓不一,有“中间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级”、“白领阶级”、“新中等阶层”、“新阶级”等等,但所指内容大致相同,即认为在西方国家,“中间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并列的三大基本阶级之一,并认为战后“中间阶级”急剧膨  相似文献   

8.
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政治学和公共行政理论认为 ,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 ,其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现代团体主义政治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否定了传统的观点 ,它们分别认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或者是团体利益 ,或者是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这些观点都有其不足之处 ,其中有些观点甚至是根本错误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从根本上说 ,在阶级社会 ,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必然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民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把人民利益作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状况的理论分析来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人权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不是自然的范畴.第二,人权的阶级观.在阶级社会中人权终将表现为特定社会阶级的特定权力要求.第三,人权的经济观.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否定财产权的人权意义,而是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财产私有权.  相似文献   

10.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第一阶段。但它究竟始于何时,是哪个阶级的思想表现,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观点各异。我们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而且更是千百年来鼓舞劳动人民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地反对阶级剥削压迫,争取平等和幸福的旗帜、动力与希望。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是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结  相似文献   

11.
与主流观点不同,西方左翼学者强调"阶级问题具有持续的重要性","后工业社会"中阶级不平等仍然存在,‘阶级社会还未消亡,而真正的无阶级社会还没有诞生’,而事实上,西方之阶级关系和阶级不平等是一种被掩盖的真相,应更多关注如何改善由阶级状况决定的经济分配和社会机会方面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进步、生产和劳动社会化程度的迅速提高,脑力劳动的作用量著增大,第三产业空前发展,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究竟怎样划分发达国家的社会阶级,引起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在如何确定“工人阶级”这一概念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工人阶级概念的范畴只限于产业工人,也就是说,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他们认为,这种定义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13.
阶级分析法是我们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这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且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的情况下,阶级分析法是否已经过时了?它是否还是根本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新的方法来观察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研究这些问题无疑是重大的课题,特别对于认识和推进当前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国家的一般定义,我国流行的一些辞典或教科书,大都套用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论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如《辞海》、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宋原放主编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等等。其实,这种由简单套用来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按照这种观点,难以解释如下的事实: 比如,在世界范围内,怎样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怎样解释资本主义国家所担负的社会公共职能呢? 又比如,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存在,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已成为国家机关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整整一代共产党人为横在时代面前的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求索着答案。在我国,这类问题之一,就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趋势。 列宁说过:“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那么,在我国已基本完成所有制的改造、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业已被消灭以后的今天,社会阶级结构所出现的新变化,诸如:个体户的新崛起、私营企业家的出现、雇工的存在、外国资本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党史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中国领土主权、阶级关系和人心向背等因素的全面考察,而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全面抗战是否已经开始。这显然是不妥的。分析中日民族矛盾何时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应着重考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对我国领土主权和社会的影响程度、国内阶级矛盾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对此的反映等等。本文仅就上述几方面提出我们的分析意见,以求得出切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我国的阶级和阶层结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这方面的研讨文章逐渐增多。现将主要观点简介于下: 一、关于阶级、阶层的划分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 1.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社会的规定,社会主义社会既不是阶级社会,又不是无阶级社会,是有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丰富的、科学的、完整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阶级属性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还有一种把它同封建社会主义归为一类。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我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资产阶级的历电学家和经济学家就曾经指出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对立的事实,并叙述了欧洲中世纪以来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因此,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科学地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