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探讨的是改革模式的理想标准问题,然后才是具体模式的建构。一个基于理想标准的制度模式就是建立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的制约协调机制。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长期、唯一执政党,探索在党的系统内建立理想模式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权力结构是政治体制的核心,制约政治体制改革要素的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既包括执政党内部权力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涵盖"政党-国家、"国家-社会"、"国家-个人"的关系。这些序列既是权力结构转变释放的要素,也受制于权力结构转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权力制约模式可分为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与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两种,前者建构框架性制度结构,体现政治制度的性质,并日益退隐到幕后,而后者建构操作层次,成为运行机制,体现政治制度的质量。当代中国建构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并在努力探索建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这一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从而实现对权力运行机制的中国特色式建构。中国特色权力运行机制的内核包括两大内容:一个是"说‘不’的权力分工制度",即在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基础上的"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新型权力运行机制;另一个是"说‘是’的权力清单制度",即"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新型权力运行机制。建构中国特色权力运行机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的再造,带动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的再造,最终实现权力制约模式的中国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是促进权力运行阳光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一般要求,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校自身变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以权力配置科学化助推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高校党政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合理配置与相互制约,保障党委内部权力的划分与权力结构的有序化;以监督体制的协调化推进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巡视监督制度,规范专门机构监督,积极鼓励广大民众的监督;以监督成果的长效化巩固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权力运行的内部动力,完善权力健康运行的外在条件,发挥文化制度的惩戒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权利制约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达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共识,这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崛起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需要,同时也具备能够达成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研究的重要课题。十八大后,我党对于权力制约和监督提出了更为严格也更加明确的要求。吉林省依靠依法"确权"、压实"责任"、编织铁笼、技术保障等方法努力做好权力制约和监督。未来,还需要在建立权力制约结构,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机关的协调机制,做好党内权力监督工作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7.
党内权力腐败源于党内权力过度集中与定位不明,尤其以决策权与执行权定位模糊为典型。建立与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设立党代会常设机构,依据"分权制衡"的原则,实现党内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适度分离,构建三种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新型权力机制,从源头遏制权力腐败,为当今反腐斗争提供新的理论思考与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8.
寻求适用于中国体制情境的分权理论,是推动权力法治化建设的关键。2018年10月14日,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举办"新三权论:功能性分权理论研讨会",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权力制约监督理论体系展开深入研讨。立足于当前分权理论的本土化诉求,与会学者就"新三权论",即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功能性分权思路,进行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辨析,并着力探讨了该分权理论的体系化建设路径。分权原理是普遍的,但分权形式可以多样化。区别于西方立法、行政、司法三分的控权思路,功能性分权是植根于中国自身政治、经济、社会基础的理论探索。功能性分权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形成中国权力制约监督理论的本土话语。  相似文献   

9.
权力是特定社会关系中主体对客体所具有的强制支配力量,权力制约的实质是对特殊公共权力的限制和约束,即对那种靠社会资源和公共权威而形成的对特定社会客体的支配力量的限制和约束。特殊公共权力设定和运行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权力制约的目的是保证其正位运行,防止其错位运行。权力制约的关键是建构完善的机制,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中国而言,可以考虑从法、权、民、德等多种环节出发,盘活存量政治资源,适当导入增量政治资源,逐步建构对执政党、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形成有效控制和约束的权力制约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列宁晚年,为了防止官僚主义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制约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制度创新,形成了依靠执政党党内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列宁的权力制约思想和制度设计,对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规范党和国家的权力运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在治权,治权的关键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当今中国反腐败困境的突破口在党内权力结构改革,实现从高度集中向制约协调的权力模式转换,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开且协调制衡的等腰三角形党内权力架构。对此,科学界定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三者的关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来矫正党内权力结构失衡的弊端,是今后深入推进党内权力结构改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党内“权力三分”机制的构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之间既要彼此制约也要相互协调,这是由权力自身的属性决定的。要构建党内“权力三分”机制,就必须科学划分党内权力资源,理顺权力之间关系,使三部分权力在既相互分离制约、又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中实现高效运转。根据党内权力来源和权力授受关系,应使党代会行使党内决策权,党委会行使党内执行权,纪委行使党内日常监督权。现阶段我们应通过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健全党委会制度,改革纪委领导体制来构建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党内“权力三分”机制,实现党内权力的阳光、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3.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概念界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力制约和监督是一个老话题,但"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则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议题。由于学界对于"什么是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关注,因而相关研究还处于有待破题的阶段。在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组成"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一术语的词语或短语和"权力运行机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等相关概念加以界说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由若干个"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构成,而所谓"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则是指由若干个对权力主体分配和行使权力的过程进行约束、限制、观察和纠正的机制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权力配置、程序控制、信息公开、复合监督、责任追究等机制就是作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基本构成要件的五大"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防止权力越界和失控,是反腐败的核心问题。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是科学配置权力。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形成既相互制约、相互把关,又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结构,离不开运行机制的保证。完善权力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切实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二是要用覆盖全过程的责任制度来保证;三是要"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15.
论村级民主监督与村官腐败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和发展基层民主的大背景下,遏制村官腐败,是党和政府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当务之急。村官腐败泛滥凸显村级民主监督乏力,而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农村的纵向性权力运行模式。因此遏制村官腐败的关键是变纵向性的权力运行模式为稳定的三角形权力结构,改变农村各权力之间缺乏制约的现状,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分离、制约与平衡,使农村公共权力的运行达到"权力均衡、相互协调、监督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探索权力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权力制约方案的设计,长期以来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三权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是根据权力制衡原则所作出的设计,这种设计片面地谋求法律制度化的出路.实际上,三权学说是根据权力分解而提出的权力要素理论,是不科学的,所以根据这种理论作出的现实设计也是不成功的.科学的权力分析要求我们把权力体系看成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两种形态所构成的体系.根据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的区分,我们可以看到抽象权力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建设来加以完善,具体权力则是由权力主体把抽象权力所提供的原则和标准内化为伦理力量而实现规范和制约的.在权力制约的问题上,法律制度建设和伦理关系的完善是相互补充和互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7.
正建立在民主、法治的权力结构基础上的权力制约,它的表现形式是不同权力行使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和约束,实质是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由于权力制约机制克服了权力运行的集权、专制和人治的弊端,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同时作为一种决策的纠错机制,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从而使权力运行能够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自觉地在权力制约中行使权力,这不但  相似文献   

18.
正尽管对权力的制约有不少模式和途径,但是,追根溯源,权力制约的根基,还在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公共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分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权力所有者应该对权力行使者进行制约。只有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一、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民主政治并不是像西方所说的那样,它的实质应是"多数人统治"的政治或"人民主权"的政治,其精神就是主权在民,就是由人民来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当人民能够真正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的时候,既表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制约是不可违背的历史规律。资产阶级对权力制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也要接受制约。为此 ,必须突破长期形成的观念上的障碍 ,吸取历史上权力制约的有益经验 ,努力寻找权力制约与社会主义的结合点 ,按照权力制约的内在机理 ,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反思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中权力制约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列宁旨在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遗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制约领导阶层巨大无比的威信和权力,制约机制有二:一是被称为"列宁的民主作风"的非正式制约,二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正式制约.列宁在世时,多依靠非正式制约.他关于身后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尽管令人折服,但也开了因人设制、因人立法的先例,为这套机制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