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新闻媒介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涉及应急处置现场的管理控制,信息的发布,管理机构与新闻媒体之间公共关系的处理,谣言与流言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它主要起到监督、警示、沟通、引导与激励的作用。我国目前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应急处置现场的相关管理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当前,涉警公共舆论事件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舆情动态与事件处置相互影响等特点,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公共危机事件,要健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总结完善涉警舆情引导处置策略,不断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试析公共安全危机中的谣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社会,各种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而谣言作为舆论的一种畸形形态,无疑诱发和加剧了这种危机状况,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对公共安全危机情景下谣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公共安全危机下谣言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抑制谣言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观察与思考》2018,(2):57-64
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借助互联网肆意传播的谣言加重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引发了社会的骚动与混乱,进而加大了危机解决的难度。基于对杭州“中泰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的时间、内容、特征、起因等的分析,以及对网络谣言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逻辑关系的深入探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理念的基础上,完善政府、互联网行业及网民三方联动的系统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谣言应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中,政府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但政府并不是危机事件处置的惟一力量。非政府组织由于其自身不同于政府的特点,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整合社会力量,保护受害人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社会谣言的社会评价论思考陈新汉社会谣言不是针对某个在社会上无足轻重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件所产生的谣言,而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社会谣言涉及的群众面比较广,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大。社会谣言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社会谣言之所以流传,...  相似文献   

8.
轩欣 《前沿》2011,(17)
网络时代,网络成了谣言肆意传播、蔓延的助推器,民众通过网络等手段传播、扩散谎言是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起点;公共危机事件随着谎言通过网络等的传播和蔓延而发酵、酝酿,最终酿成公众在现实生活的群体行为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我们长期以来的做法是关注和处理各类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潜在的危险,处置手段和措施侧重于负面的影响和解读,这种方法有时是不够全面的。实际上,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还存在着很多能够识别并开发的机会。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置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及其他治安事件,我们有必要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识别与开发存在的机会,以化解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彭榕 《人民论坛》2014,(11):135-137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13,(9):64
约7.87%突发公共事件中现谣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最近联合发布2013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对近年来的重大舆情事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剖析了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机制提出相关建议。该报告称,对3115个有效样本的分析显示,2010年至2012年,平均约有7.87%的突发公共事件中曾出现过谣言。以2012年为例,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出现在事故灾难、政策出台、民生问题等类型事件中。报告  相似文献   

12.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杀危机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非公开场合的自杀,指自杀者选择在地点僻静、人员稀少的非公开场所进行的自杀行为;二是公开自杀,指那些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在公共设施或其他公开场合实施自杀的行为。一般而言,公开自杀事件造成的社会负面效应和危害性可能更大。有的公开自杀行为甚至演变为重大危机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种需要由公安机关处置的自杀事件界定为自杀危机事件。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社会矛盾加剧,自杀危机事件有大幅增加的趋势,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使我国政府以及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应根据自杀危机事件的类型、特点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土耳其警方处置社会事件的有关情况:社会事件的界定、负责处置社会事件的警种、处置社会事件的专门机构、处置社会事件的快速反应机构、处置社会事件的基本经验。并提出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强化预警性信息,把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化解工作,把社会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处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拳头力量,把防暴特警队建成正规化、有战斗力的队伍。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警察公共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中 《公安研究》2007,151(5):35-38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当警察处于公共关系中危机地位时,要运用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使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妥善定位、应对媒体、处置善后,化解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公共关系方面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燃烧的机制一样:一是被歧视、被不公正对待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集团)的愤怒或挫折感的积累(即燃料的形成);二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意外事件或谣言(即火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即防止罢工抗议人群情绪失控、防止人群中出现暴力违法行为;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抗议罢工人群出现暴力甚至与警察冲突时,要采取“擒贼擒王”、“网开一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与指挥是近年公安机关在警务活动中遇到的一个课题。各地公安机关在一线处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对策。如何利用社会资源信息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对突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置,借鉴C4I3SRT军事指挥智能信息系统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危机管理中的五大认识误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 ,全球化时代国际问题风云际会 ,社会转型期国内矛盾重重 ,疯牛病、“9·1 1”事件、SARS等事件接踵而至 ,危机管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 ,危机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状态 ,对危机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很容易产生矫枉过正的倾向 ,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模糊认识也大行其道。因此 ,很有必要就这些观点和认识 ,逐一加以分析和澄清。误区之一 :危机是非常态的负面事件显然 ,危机事件会对社会的规范秩序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 ,人们往往谈危机色变 ,把危机归为负面态和非常态事件的…  相似文献   

19.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模式及主导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发突然、演变迅速、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从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模式的角度而言,公安机关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行动过程是受一定的主观判断所决定的,但是这些主观判断往往在实践中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认识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非偶然性,把握危机处置与常态管理的平衡,最终谋求社会各种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社会泄愤事件中往往伴随着谣言的大量滋生和蔓延。谣言在诱发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导致事件的升级,产生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倾向。谣言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情绪宣泄的渠道,进而起到社会调节的作用。正视谣言,理性地对待,进而采取合理的、正确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