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海域大陆架划界问题是影响北极区域法律秩序发展方向的中心议题。北极海域大陆架划界问题产生法律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下有关大陆架划界的法律规则在北极地区无条件直接适用,这是北极争端产生的核心因素,对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和整体法律地位造成全局性的影响。但《公约》有关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规则的全新制度设计以及北极区域的法制架构现状,使北极地区成为国际法规制的一大盲区,客观上为少数北极国家假借《公约》大幅"圈占"北极公地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因此,中国需要从整体上增强自身在北极事务中的法律实践与应对能力,并抓住北极地区大陆架问题中的重点内容,即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部分确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多管齐下,维护自身的北极权益。  相似文献   

2.
自俄罗斯2007年"北冰洋底插旗行动"以来,北极各方的矛盾与争端迅速激化。在既有解决方案中,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制定"北极条约"是法律制度构建最合理的方案,但又都存在不足。北极国家普遍希望北极地区的大陆架划界问题能长期局限于北极国家内部,通过构建一套闭锁性的北极区域法制架构并片面援引《公约》第76条中对己有利的划界规则来最大限度地瓜分北极,确保其在北极地区的绝对主导地位。非北极国家则希望北极问题国际化,力图通过修订《公约》、制订专门化的"北极条约"等方式,来限制北极国家庞大的利益诉求。为此,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北极地区法律制度构建,以充分融入北极地区,增强在北极事务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曹群 《当代世界》2015,(8):42-45
<正>近来,美国的南海政策愈益以国际法为中心,尤其强调争端各方皆须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其对中国南海主张"不合国际法"的指责也越来越公开和明确。目前,中美在南海的博弈,除硬实力调配和建设的比拼外,更主要是集中于"规则"之争,尤其是关于海洋法的解读,中美之间存在一些重大分歧。以"航行自由"为国家利益的美国虽欲"平衡"中国在南海的势力,  相似文献   

4.
王新月 《法制博览》2023,(1):151-153
随着各个国家对北极的科考和研究,北极环境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步上升为全球性热点问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格局,现有北极国际环境法律体系主要由北极的国际环境条约和专门性的环境条约所组成,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冲突,这些法律冲突体现了国际法不成体系的特性,而国际法不成体系性又提供了今后解决北极环境及其他法律冲突的新思路。目前我国也积极关注北极环境问题,为北极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周洪钧  钱月娇 《国际展望》2012,(1):97-113,11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冰层逐渐融化,原本冰封的北极东北航道有了商业化通航的可能性,东北航道的使用权能否向国际社会开放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东北航道的法律地位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俄罗斯主张东北航道通过的相关水域为俄罗斯内水,而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水域宜被认定为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俄罗斯强调东北航道中的海峡为内海峡,美国则主张其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本文认为其应为俄罗斯的领峡,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北极治理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域内国家转向包括域外国家及国际社会在内的多元伙伴关系;治理领域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拓展到资源勘探、航运治理及经济开发等;治理模式从以北极理事会为核心的"软法"治理模式向"硬法"治理模式过渡。相形之下,北极治理的机制调适略显缓慢,使得北极治理的全球性与排他性矛盾、开发与保护矛盾、履约机制缺失、域外力量角色等挑战日益严峻。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后,中国应前瞻性地拟定北极事务的深度参与战略:应顺势而为,积极增强参与能力,深化参与程度,提升话语权,深度参与北极事务,最大限度地拓展与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孙彭振 《法制博览》2022,(9):151-153
随着国际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加强了对北极地区的考察和开发的力度,北极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受到了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北极国际环境法律体系主要适用于北极的国际环境条约,会有针对的环境条约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约束和管理.北极环境保护法在法律上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比如说条约冲突和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冲突,这些法...  相似文献   

8.
断续线是目前南海问题争论的焦点,相关争议国和西方国家的观点逐渐合流,认为中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根据断续线提出对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权利主张,违反了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不仅标志着中国试图以硬实力为依托、改变南海现状,而且预示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将日趋强硬化和过分自信,因此,必须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较之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对断续线的学界认知和外交应对颇显不足。中国应调整在南海问题上的"模糊战略",全面制定海洋战略,统筹维权与维稳两个目标,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继潘基文成为首个跨上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各国关于南极问题的领土和资源争端也愈演愈烈。本文旨在通过对南极相关国际条约的签订过程和关联法律概念的研究加强对南极问题的关注,并通过挖掘条约存在的缺陷提出一套有效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腐败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腐败全球性生存的原因多种多样。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必须携手治理腐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和生效,为国际社会治理腐败提供了法律基础。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和《公约》规定存在差距,作为缔约成员国,我国有义务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探索建立与《公约》相一致的中国反腐败治理机制,以应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相似文献   

11.
在联合国的大力推动下,"保护的责任"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正进入国际社会成员针对集体行动的讨论之中。然而,这个新理念是否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法规范则尚存争议。按照传统的国际法理论,"保护的责任"在法律效力、规范认同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缺陷。但是,依据国际法渊源的理论,"保护的责任"原则可以从人权公约中找到其法律效力来源,特别是《联合国宪章》以及《关于防止及惩治种族灭绝罪公约》等国际法文件;此外,由于"保护的责任"已经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的审议,并且在重大国际决策中成为各个国家绕不开的议题,因此可以说,"保护的责任"包含在正处于发展中的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中。总之,"保护的责任"是一种国际政治话语策略,而不是一个无法律效力的、空洞的政治修辞。  相似文献   

12.
谢奕秋 《南风窗》2012,(11):78-81
"海油981"要尽快移师南沙海域,哪怕只是象征性地打油,也能够凸显主权权利。两岸应当把在南沙联合开发油气,当作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2012年对中国在南海维权是个特殊的年份。30年前,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牙买加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是首批签字国之一;20年前,中国在南沙首个采油计划由于越南的干扰而流产;10年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推动了南海周边国家进一步增信释疑;过去的3年,中国先后与美、日、越发生海上局部摩擦事件;而今,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海域持续僵持。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海冰持续融化,北极海域由常年冰封转变为部分无冰状态,鱼类及海洋生物资源向高纬度移动使该海域形成新的渔场,由此,渔业资源成为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目前,相关国际公约、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协定及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未能实现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善治,现有合作机制存在局限性。未来可通过利益攸关方的共同参与,建立联合科研平台,达成专门管理商业捕捞的国际协议,实现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共同治理。作为北冰洋渔业活动的利益攸关方,中国持续关注该海域公海渔业资源治理发展动态,加强同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应积极参与制定该区域渔业资源国际协议,重视该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身份的作用,积极探索参与北冰洋核心区公海渔业资源共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应对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文光 《国际展望》2014,(4):134-149
在2007—2010年期间,索马里海域海盗活动之频繁、危害之大为二战以来所罕见,成为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内积极应对,多国海军部署索马里海域护航并联手打击海盗,数国法院对海盗严审重判,反海盗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此类举措的效果是短期性的,其最大成效是将索马里海域的海盗活动降低到与世界上其他繁忙海域相当的水平。目前,索马里海盗或潜伏待机或转移活动海域,反海盗努力依然任重道远。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是由于相关领域国际法规则的缺陷及实施机制的缺失,大量被捕的索马里海盗未经审判即予以释放,未得到相应的惩罚,也使国际社会的努力应对效果大打折扣。要形成打击海盗的长效机制,国际社会需由目前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治理,短期内基于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和国际合作机制遏制索马里海盗的活动,中长期则应通过综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的各自优势,制定新的打击海盗的专门性国际公约,从海盗罪界定、司法管辖、刑事定罪、审判制度、调查取证等方面完善现有机制并形成完善的海盗治理机制,从而实现对索马里海盗和更为一般的海盗问题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张帅 《国际展望》2023,(1):116-135+157-158
粮食安全是联合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也是联合国在成立初期就重点关注的议题。联合国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遵循粮食权、粮食主权和发展观等三大理念。其中粮食权突显了联合国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国际法依据,强调粮食安全治理要保障“类安全”和维护“类生存”。粮食主权反映了联合国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价值遵循,强调粮食安全治理要实现“去政治化”。发展观体现了联合国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可持续导向,强调以发展为动能,构建更具韧性的粮食体系。上述理念相互依存,捍卫粮食主权是实现粮食权的基础、发展是确保粮食主权的前提、粮食权的维护需以发展为保障。但同时也应看到,联合国落实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理念仍面临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资源匮乏和强制力不足等诸多挑战。这需要联合国在全球治理框架下,构建综合治理机制,开展系统治理,加强对粮农事务的资金支持,提高融资能力,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的粮食安全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南海断续线水域内享有历史性权利是具有充足的国际法依据,但现代海洋法以及国际司法实践的划界趋势是公平合理且淡化历史性因素,因此在法律途径解决南海划界时,我国在南海断续线水域内享有历史性权利的主张未必会得到国际司法机构或仲裁庭的认可,但这不意味要放弃该主张。  相似文献   

17.
张骁天 《法制博览》2015,(1):127+126
本文主要从国际法角度论述领空主权保护相关问题,主要根据《巴黎航空公约》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等相关法律文件,从宏观角度把握当前国际社会关于领空主权保护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加速,北极区域的安全风险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于北极的影响远不限于生态环境本身,也对资源竞争和地缘政治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国际安全产生深层次影响。在生态环境方面,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冲击全球生态系统稳定;在资源安全方面,气候变化引发了北极资源开发热潮,在资源可持续发展、原住民保护和规则建设方面产生矛盾和竞争;在地缘政治方面,气候变化引发北冰洋海域的争夺和跨界冲突等将会改变北极地缘政治现状。气候变化不断推动北极生态系统和政治经济地缘关系处于变化之中,相关域内和域外国家仍将围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地缘利益等进行合作与竞争。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斗争实践中,世界主要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时,在这一国家顶层战略之下,均提出各自的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或政策。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计划与战略原则等。冷战结束后,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国际海洋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国及濒海国家都在加快调整各自的海洋安全战略或政策。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目前的维和行动主要集中在非洲大陆。而维和行动本身遭到来自自身权威性和目标国主权矛盾两方面挑战。非洲联盟作为非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应当在应对这两大挑战中起到调节、联络的作用。从法理依据和非盟在非洲大陆的特殊地位上看,非盟都有其参与维和行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相对城外国家面言,非盟对非洲本土政治环境较为熟悉,对非洲本土冲突危机反应更加快速,可以在非洲范围内加强常态化部队建设,一定程度上弥补联合国维和行动人员和资金不足问题。同时,联合国与非盟的角色关系不能脱离已有国际法框架的定位,两者应该做到角色职能明确,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