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婚判决书当离婚证用暴露隐私惹尴尬》——《南京日报》上这则报道,引发不少人关注和共鸣。报道中说,因买房办贷款要出示婚姻状况材料,李先生无奈拿出了离婚判决书。判决书上写着:"原告××诉称丈夫被告××在外有第三者,  相似文献   

2.
笔者发现,自《民主与法制》周刊发布“评选2018十大法律文书”之后不久,就爆出了重大新闻:位居“十大法律文书”之五的“最长的判决书”(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600多页的刑事判决书)的“桂冠”,被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943页的刑事判决书“夺走”!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     
洛阳一法院尝试“温情判决”河南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日前下达的一项判决书一反常规,尝试起了“温情判决”。一起发生在继子、后母间的财产纠纷案判决后,判决书有这样一段情真意切的“判后语”:“原告少年丧父,被告中年丧偶,实为人间悲剧。本案双方当事人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双方为继承死者遗产而引发纷争,使本来就已受到伤害的心灵雪上加霜,甚感遗憾!法律虽然可以公正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继承纠纷,但金钱毕竟无法代替亲情。死者已去矣,亲者尚生存,亲人为死者之财而起纷争,死  相似文献   

4.
“从没想过,打官司能这么快拿到判决书。”家住厦门市集美区的张先生开完庭不到半小时,就从书记员手里接到了判决书。在集美法院,开完庭后法官通过鼠标点击几下,并稍作修改、理顺,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写好一份判决书。这并不是臆想,而是集美区法院法官的“日常”。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宣判的原告梁某诉被告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某村委会、被告尹某承包合同纠纷一案,当事人拿到的民事判决书中“原告诉称”及“被告辩称”,均是原、被告自己起草后直接写入判决书中的。这家法院为了推进法院审判改革,率先推出在民事案件的判决书中,有关当事人诉辩主张的叙述,直接由当事人自己归纳,以准确反映其诉讼主张,将“原告诉称”与“被告辩称”以及“第三人陈述”  相似文献   

6.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23):46-47
判决书应当使用专业术语还是通俗白话?争论了很久。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实质。语言运用的根本标准在于“明晰”。判决书的语言运用要有利于法官内心意思清楚明白地表达。有人说,那就应该一律运用通俗白话呀。不一定!在一定领域当中,专业术语往往最明晰。它比通俗白话准确,不容易产生歧义。像计算机中的“插件”,一说大家全懂,  相似文献   

7.
在2012年的“保钓运动”中,国内短时间内爆发的爱国情绪让世界震惊,同时“保钓运动”当中出现的个体或群体性暴力事件也引发了媒体和民众的普遍关注.本文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蔡洋事件”和其背后反映出来的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层次解读.  相似文献   

8.
2005年lor9lO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民工举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一百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9.
在法院的刑事判决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危害严重、民愤极大”之类的字眼。而在现实之中,我们也能时常听说成百上千人写“万民状”齐声讨伐,甚至看到一大群人索性坐到法院或者政法委的门口以示某某人“犯了众怒”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文忠 《人大建设》2006,(3):33-34
2006年新春来临之际,吴国才收到了不再是他司空见惯的“红包”,而是无期徒刑的判决书。在对吴国才受贿案调查期间,一份“40万元投资卖官”的“协议”也大白于天下。酒后豪言激发升官欲望1998年年初,四川省某市建设局干部王巨下海经商,承揽了某县汽车  相似文献   

11.
“终于赢了!这不仅仅是锦林的胜利,也是草原品牌的胜利!”不久前,内蒙古包头市丰茂食品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丰茂”公司)总经理刘俊玲拿着江苏泰州市人民法院送达的判决书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2.
引子: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在本该搂着儿孙颐养天年的 年纪,却抱着一纸无情的判决书进了班房,这个案例的教训,对 于本文的“主人公”以及其他一些想入非非妄图使中国“变天” 的人,真是来得太及时了! 翁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手创建的非法组织“中国某某党”顷刻之间毁于一旦,黄粱美梦也随之惊醒,美元与台币未到手却换来一纸冰冷的判决书。而其费尽心机搞出来的所谓“中国某某党建党纲领”不但未能实现,反而成为其犯罪的有力证据,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此翁现年59岁,福建省平潭县人,高中文化,1962…  相似文献   

13.
80岁的老妇人激情似火,与58岁的“小情人”眉来眼去18年,最终亲手“干掉”了红颜知已。这段罕见的“黄昏恋”是怎样发生、发展和疯狂的?中间发生了什么波折?老妇人如何设下“温柔陷阱”?刚刚下达的《判决书》揭开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4.
事件     
《中国人大》2009,(17):6-7
河南省法院全面推开判决书上网。自从有了"网评法院"栏目,有了判决书全部上网这个硬性规定,截至8月,河南法院网的点击已超过800万人次。今年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在省人代会上宣布:“上半年,各中级法院裁判文书要全部上网公布。下半年,各基层法院裁判文书要全部上网公布。”省高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大学生“就好业”已成为组织部门关注的一大焦点。在这一问题上,中共河北省邢台市委组织部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引发了记者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张璇  程迪  许晋豫  骆飞 《半月谈》2020,(1):58-60
近期,“小镇青年”消费现象引发市场持续关注一一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速开始领跑,并展现出强大的消费潜力,从无名之辈到消费新贵,“小镇青年”受到空前关注。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小镇青年”们不仅“会花”而且“敢花”,呈现出品质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的新亮点与此同时,“小镇青年”迸发的强劲消费力之下.提前消费、透支消费也成为他们身上的标签。  相似文献   

17.
日前,四川大学教授陈维政在《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文章,阐述了“工作分享制”的主张,这个旨在通过“大家都少干点、都能分到一杯羹从而促进就业”的模式,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春节前,71岁的黄梅雪来到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宏城商业广场门口,要当街“拍卖”法院的一份民事判决书。黄老先生说,如果有人能为他讨回五万余元的工资,他愿意拿出其中两万元来酬谢。工资,顾名思义,乃劳动者赖以养家糊口之生计。黄老先生很想在节前那个“讨薪高峰期”搭一段末班车,个中辛酸可想而知。尽管法院系统一直在致力于建立配合得力、运转高效的判决裁定执行体制,许多法院都设立了执行局一类的专门执行机构,但“法律白条”仍不时出现(2003年10月,陕西省凤翔县也曾有人当街拍卖过判决书)。黄老先生“拍卖判决…  相似文献   

19.
正值暑期,热浪席卷而来,热度不减的还有最近热火的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历来是“硬话题”,能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较为罕见.这仿佛回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那时“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舆论的高潮并没有经历数年时间的洗礼而减弱.这就是改革之于时代、之于中国、之于人民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判决书是商品吗?不是。判决书不是商品,为何屡遭拍卖?!陕西省凤翔县的一名男子,因一份民事判决迟迟未能执行而在大街上五折拍卖判决书(《法制日报》2003.11.28);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位民营企业采购员,以10万元的价格拍卖胜诉了10年未执行的判决书(《北京青年报》2003.12.30);广州市天河区的一位退休工人,为讨要判决书上的5万多元欠薪(愿拿出其中的2万元酬谢)而当街拍卖判决书(《北京青年报》)2004.1.4)。判决书屡遭拍卖,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依法治国的年代,判决书怎么会有如此尴尬的境遇?国家法律的尊严何在?拍卖判决书的行为自然要受到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