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从参与中共中央领导到担任中共中央负责人,积极参与了南昌起义的酝酿和决策,主持统筹部署了起义军南下和各方面配合的行动方案。起义失败后,他又代表中共中央对起义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和检查,特别是在中共六大上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作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因此,瞿秋白在南昌起义前、过程中、起义后的总结上,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90年前爆发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人民军队建军的开始。南昌起义是如何从胜利走向失败的?本文将简要介绍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历程,并对某些决策评析一二。从南昌不战而走1927年8月1日上午,南昌起义取得完全胜利,成立了实际上由共产党领导的、联合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参加的革命政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革委会),选举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党史界关于南昌起义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围绕南昌起义与人民军队创建、南昌起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共产党人与南昌起义、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成员、南昌起义的成败等议题展开论述,呈现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新见解,对当前人民军队的建设和系统梳理及回顾南昌起义的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人民军队由此诞生。南昌起义中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共前敌委员会,这一点已是确定无疑,但在大革命失败的情境下,共产党人一方面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另一方面希望"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并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过程错综复杂。近年来研究南昌起义的成果颇多,  相似文献   

5.
《炎黄春秋》2003年第八期李维民同志的《南昌起义史实与评价断想》一文,对南昌起义及其重要领导人物作了客观公正评价,笔者受益匪浅。只是文中关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情况,三处有误:一是说陈友仁参加了南昌起义;二是说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于右任、经亨颐没有赶到南昌,但通过发表声明等方式,表示了对南昌起义的支持;三是说彭泽民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笔者本着对历史人物“不增美、不溢恶”的精神,对此进行了考证。当时,我党举行南昌起义是被动的仓促的,时间是紧迫的。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13日,改组后的中…  相似文献   

6.
一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拉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序幕.根据中共中央行动计划,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应迅速撤离南昌开赴广东,占领海口,以便取得国际援助,恢复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重新北伐.  相似文献   

7.
李立三不仅最先提出南昌起义问题,而且最早对南昌起义的经验教训作出全面系统的总结。南昌起义部队在转战潮、汕受挫后,李立三等离开部队,到达香港参加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李立三和张太雷作了长篇发言,在发言提纲的基础上,李立三写成了《“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发表在10月30日出版的《中央通讯》第7期上,可以看出,李立三报告的系统性,客观性和深远性。  相似文献   

8.
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一) 1927年7月29日,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两次收到张国焘从九江发来的措词严厉的密电,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通知前委说:“暴动宜慎重。”是否要举行起义,无论如何都必须等他到了南昌后才可作决定。为什么?难道党中央改变了原来决定?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他伫立在作为起义总指挥部的江西大旅社的客厅里,  相似文献   

9.
南昌起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的早期评价却认为其犯有机会主义错误。这一评价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抛弃土地革命之旗帜";二是在政权建设问题上"继承国民党的正统"而缺乏"创造真正工农民众政权的决心"。事实上,土地革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才能广泛深入地开展;而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中共中央本身对土地革命的模糊认识,决定了南昌起义部队不可能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继承国民党的正统"与恢复左派国民党运动有关,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则一度是不被共产国际允许的;南昌起义部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后期提出了建立工农政权的主张,起义部队余部在海陆丰和湘南分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可以认为,南昌起义犯有机会主义错误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肖燕燕 《党史文苑》2009,(11):73-7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人名录》不愧是一本南昌起义人物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但笔者在认真研究该书后,发现了一些不妥之处.特别是关于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女兵的介绍,就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故撰写本文商榷。  相似文献   

11.
杨飞 《党史博采》2008,(1):25-26
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2万余人的革命武装,举行了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由此建立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第一枪"的打响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第一枪"打响的时间却一波三折,经历了三次变动,这与三个人有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焘、第二十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副营长赵福生、第二十军第一师的一个哨兵。这三个人的历史地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但都实际改变了南昌起义"第一枪"打响的时间,客观上改写了南昌起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时期。南昌起义成为我军的建军标志,而南昌起义部队则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前身。南昌起义能取得胜利,我党在起义部队中的政治工作功不可没。可以说,政治工作是南昌起义的生命线,没有政治工作,就没有起义部队的南昌集结;没有政治工作,就没有南昌起义第一枪的成功打响;没有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也谈南昌起义参战人数——兼与曾祥健商榷李灿珍关于参加南昌起义的人数,迄今为止有这样几种说法,3万余人、2万余人、20500人、20800人、15580余人等(参见曾祥健《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一文,《军事历史》1997年第1期第15页,以下引用时,简称...  相似文献   

14.
正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中,湘籍将领占了很大的比重。中央军委确认的36位共和国军事家中,湖南人有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左权等15人之多。他们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时湘籍将领所起到的作用当然是巨大的。这就要说到南昌起义的总指挥  相似文献   

15.
庹平 《党史文苑》2012,(16):13-16
中国共产党缔造人民军队是从南昌起义开始的,它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有一个艰难缔造的历程。朱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并在起义失败后,不屈不挠地为保存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而顽强奋斗,谱写了中国共产党艰难缔造人民军队的一个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6.
继“八一”南昌起义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次伟大转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的第一枪,而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开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列宁说过:"武装起义是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7.
人所共知,领导南昌起义的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但对起义前后确曾存在,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中共前敌军事委员会,却鲜为人知.众多党史军史论著长期不曾提及,最近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仍未写入.《聂荣臻回忆录》(上)及《军史资料》1985年第8期刊登的聂帅《“七大”登记表》,均写曾任“前敌军委书记”.除张侠著《南昌起义研究》肯定有这一组织外,再未见有具体说明.笔者在论著中亦早就肯定过前敌军委.①但也感到根据不太充分.近几年经过查阅历史文献和考证各种史料,基本搞清了其组成、存在、活动的根据与表现,提高了对她在南昌起义中作用的认识.愿求得党史军史界同仁和读者的共识与指正.  相似文献   

18.
正1965年8月,毛泽东在同外国友人谈话时说:南昌起义失败以后,"部队往海边撤退,想得到苏联的接济,那是‘上海’,不是‘上山’,那是错了"。"上海"是南昌起义部队的主力,但在强敌的阻击下,起义的领导人四散撤退,主力部队溃败。只有担任殿后的小部分指战员上了井冈山,这支部队领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南昌起义中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战斗?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是30000余人,后又有研究者提出了22000人和20800人等说法.曾祥健在《军事历史》今年第1期撰文认为,南昌起义参战人数实为15580余人.  相似文献   

20.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占领南昌城。3日开始,起义部队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