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20世纪初,一本掀起关于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热烈讨论的社会学著作问世,人们开始关注当时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一群宗教徒正在"埋头苦干",努力工作挣钱,他们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留下的刻板印象——远离世俗,"不食人间烟火","视钱财如粪土",而是游走在市井街巷,不断积累财富。这些人便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书写的对象——那些以工作为"天职"的新教徒。在韦伯看来,  相似文献   

2.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12,(19):61-61
从古至今,读书在咱们中国都是个微妙的事情。国家要大治,首先号召书生"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国家要大乱,书生往往成为首当其冲被迫害的对象,"焚书坑儒"使文化走向专制,"文化大革命"使全社会走向极端反智。在这样一种矛盾的逻辑氛围中,"书生气"就容易成为遭灾罹祸的"莫名之气"。一个人就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一段时间,开民主生活会的地方很多,"辣味"一度成为热词。这种有利于触及灵魂的"辣",不仅是民间社会喜闻乐见的,也是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之必要历练。可光有自我揭短亮丑的勇气还不够,更要有具体的整改举措和落实方案。精彩的民主生活会要有"下文",除了强调党员干部自觉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去积极续写外,更有必要强化监督机制。一方面,发动  相似文献   

4.
<正>张立柱一再声称自己是"从泥地里挤进城","感悟了大跨度的人生差距",却至今不能排除对城市的异己感,不能消解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的乡间情怀。张立柱这种魂牵梦绕的乡土情结使他在心理上对都市这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有一种天然的不适应和"断裂感",但也正是这种"大跨度的人生差距"成为他思考和构建自己艺术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正>打工文化正通过在文化上自主发声,来促进声音、信息的公平流动,同时也建立打工者的文化自主性融入城市不仅是打工者的渴望,现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多年来,他们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种"无根"的状态造成了打工者身份和自我价值的缺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打工文化"应运而生,而蓬勃发展的民间组织成为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止",包含自我身份认知与道德完善的双重意义。"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止于至善"指自我道德完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向人文与伦理道德领域蔓延,使得人们只知"进",不知"止"。忘记了"我"是谁,更何谈追求道德完善。中国文化传统中"知止"与"止于至善"的智慧正可以给功利社会的人们带来安身立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意识的一种类型,组织意识是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意识、共同价值观,是人们自发自觉组织起来的愿望和心理状态,是人们"组织起来"的前提和向导。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社区"逐渐替代"单位",成为社会的细胞,社区管理也随之成为城市管理的主题之一。社区管理的取向是走向公民治理,而社区居民自发组建起来的群体组织则是实现公民治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居民具有较强的自我组织意识和能力。但通过整理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的有关研究数据显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欠佳,居民自我组织意识不强。深入社区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消极文化""经费不足"及"登记注册难"等是制约居民组织意识的主要因素。为此需要加强政策宣传,构建组织意识的相应载体及平台,提升自我组织能力,从而实现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苏格拉底之死,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且是一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钟瑜 《今日海南》2019,(6):31-33,47
<正>"长者饭堂"不仅暖了老人的胃,更热了民众的心,这是海口正在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养老新格局的一次全新尝试;"只要扔掉‘等靠要’思想,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在海口农村,人人看齐"田教授",勤劳脱贫光荣的新风尚正在形成;"益·老爸茶"宣讲进茶馆,"大道理"变"小故事","普通话"变"乡土音",让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能  相似文献   

11.
家法族规在明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宗族法的发展历史看,明清时期准立法、准司法性质的家法族规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典型。本文以明清家法族规的内容及其与国家法的互动、冲突关系为视角,探讨了家法族规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汪丹  汪兵 《思想战线》2004,30(1):32-37
从文化视角看,梁启超"反缠足、兴女学、倡女权"的新妇观,既没有超越传统文化"男主女从"的范式,却又能"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在西方文化大潮冲击下,中国妇女应如何与男子一道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新格局与中国转型社会中,共建中华民族"新民德".梁启超的"新妇观"是真正合乎中国国情的妇女观,而近现代以提倡女性独立人格为主导的妇女解放观,则恰恰是忽视中国国情的"西妇观".  相似文献   

13.
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征 ,虽其中有超越历史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但从整体上看 ,它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家族宗法伦理 ,其等级特权思想、依附观念等都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要求格格不入。走出伦理本位的传统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伦理 ,这是建立市场经济公正秩序的需要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传统经济活动方式和与之相应的法制伦理观念的革命性改造。  相似文献   

14.
张波 《青年论坛》2014,(2):52-55
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博大精深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深刻的内涵也涉及到了哲学、政治、文化、历史、教育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中国,“家族”是人类血缘关系的自然聚合,凝聚起一个“同姓人”的组织群体.传统家族传统中的家规伦理精神,所涉及的不仅是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还有相对应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并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家族文化能让青少年认同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它所强调的“忠孝”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对于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法("礼")在中国被当成法治的绊脚石遭受唾弃.本文试图说明"母以子为贵"是中国传统社会"礼"的表现形式."礼"要求每个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从而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农村人口的"男孩偏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传统法的"礼"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依然普遍存在.然而,在传统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又有必要分清良莠,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价值取向重新解释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Luo Xu 《当代中国》2004,13(41):779-799
This article portrays China's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1990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youths and earlier genera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political apathy and commercial ardor of post‐1989 China, the once appealing political idealism and activism of the 1980s was quickly replaced by a sort of fast‐food consumer culture that dominated Chinese society and campuses in the 1990s. Many students chose t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sensitive political issues, though they still followed current affairs closely and held a strong nationalist outlook. They learned how to reconcile with existing social conditions and made their decisions, on career or politic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Being compelled to shift their status from the ‘proud children of heaven’ to ordinary members of society, students readily went to great lengths to merge in and be submerged by the secular world.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性别平等的影响。中国政府对于苏联模式的仿效与借鉴,以"就业权"上的男女平等最为突出,效果最为显著,以至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与生活。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的冲击与反思是强烈的,在苏联模式影响、西方女权主义和中国式妇女解放共存并相互影响的今天,苏联模式与影响虽然已经成为历史讨论的话题,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无疑成为全面了解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以及重新审视性别平等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试论明清之际的贵州民族社会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是贵州社会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贵州民族地区开始并在总体上逐步完成了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社会转型。经济上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及商品经济的渗透和冲击,政治上从土司缺席的崩溃到流官体制的确立的“改土归流”,是促成这一社会变革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外室现象与妇女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室本是指那些未经媒妁之言而与男子同居的妇女,后来便成为男子私下偷娶的姬妾的专称。这种现象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两宋以后变成公开合法。一夫多妻是我国封建社会合法的婚姻制度,男子大可不必偷娶外室,但由于某些原因,外室现象在中国古代还颇为流行,成为婚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对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系统论述了外室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