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中央"12条"的第十一条进行解读,在逐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是该条的核心内容,是引导民族进步的切实举措。  相似文献   

2.
本文学习中央"12条"的第十条。首先明确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两个共同",从而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不同的侧重,如今在"两个共同"旗帜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最后强调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方案进行教学设计,系统介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着重介绍广西民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民族政策,通过授课让学生基本掌握中央"十二条"中第十二条内容,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坚定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概念升级的视角解读中央“12条”中的第四条。认为:该条用“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在首要位置强调了民族自身发展这个民族问题的重点领域,进而明确标注了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或国家之间这些民族问题的警戒区域;通盘把握了全球民族问题共通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更新换代。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作出理解:民族问题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伴随着民族过程不断产生并不断需要民族社会共同面对的历史使命;民族问题的民族性既可在社会转换中生成,也可在社会转换中消解;因而,民族问题只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具体解读中央“12条”中的第八条,认为该条的落脚点归结于两个“必须”: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两个“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伟大实践的基本原则;该条的价值判断要把握三个“是”: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这三个“是”,准确地表达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最后,还就该条特别强调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容,指出这部自治法代表着我国民族政策法制化方向,并已成为民族政策法制化的典范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科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方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正确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二条"表述。通过情趣建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民族理论的了解,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来,根据新时期云南民族工作任务,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班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和散居民族地区,对新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展开深入调研,进一步形成了在民族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识,提出了"改变一代人、培养一代人"的民族工作思路.通过"改变一代人、培养一代人",缩小发展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改变一代人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改变一代人"是针对民族贫困地区成年一代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习仲勋同志坚持把"多到群众中去"作为民族地区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做好宗教工作作为民族地区统战工作的突破口,把"争取多数、孤立极端"作为处理复杂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放在统战工作的首位,为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共识建导法的视角解读中央“12条”中的第七条,围绕保障民族平等这个核心概念,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析。该条的三层含义各有侧重地应对民族问题概念中的“三个关系”:第一层强调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直接应对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二层强调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机会与条件,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和利益,在应对民族间关系的同时关照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第三层强调各民族都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义务,在应对民族与民族、民族与阶级间关系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文章最后提出,当前要准确把握中央精神,紧紧抓住保障民族平等这个根本理念,积极建导我国民族的“三个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和谐的民族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地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以再造民族地区文化新话语体系为关键,以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坚持"二为"的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龚永辉教授主撰的《让和谐化成民族的素质》一书中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教学经验,也是中国民族理论事业的希望。该书是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探索实践成果的概括和提升,是在生活化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可贵探索,把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和关注当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的教育理念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2.
阴谋论论者用货币战争的阴谋解释一部现代经济史,塑就了人们观察现代经济生活乃至于社会生活的阴谋论思维.阴谋论有其生成机理和流行机制:它主要呈显于发展困境出现之际,靠阴谋论者击中公众心理弱点而泛滥,沿循一条从金融阴谋向国家阴谋的路径演化.对中国而言,阴谋论主要显现为西方国家侵害中国利益的阴谋诡计的夸张陈述.当下中国处在改革瓶颈期,信从阴谋论的社会心理基础较深,这是一种国家总体危机的体现.需要破解金融阴谋论,并在此基础上破解国家阴谋论,促使中国人形成健康的现代心态,努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走出国家危机,实现国家复兴.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需要一种包容而不是排斥传统安全问题的非传统安全思维。非传统安全思维不仅体现在国家安全学科10多年来的建设进程及编写出版的《国家安全学》教材中,还体现在一系列的创新性观点中。系统安全观的提出及其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的运用,是非传统安全思维的重要体现。把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纳入国家安全学体系,把国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目的,把文化的先进性看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均反映了非传统安全思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安全”及其相关哲学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安全"概念是构建国家安全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逻辑起点,应包含着关于国家安全的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研究国家安全的理论必须首先从哲学高度研究国家安全概念."国家安全"这个概念是实体与属性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台岛内"台独"势力十分猖獗,已对我国的战略安全、经济安全、领土与主权完整、民族尊严、政治安定构成巨大威胁.坚决制止和遏制"台独",是我们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政治犯罪”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法律概念。严格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政治犯罪是指行为人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实施的针对国家政权或制度,破坏国家政治秩序和严重破坏国家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对其从我国法律与国家安全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利益是邓小平考虑对外交往所有重大问题的出发点.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对国家利益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对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问题进行过阐发,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超越意识形态的异同,发展国家利益;开展意识形态的斗争,捍卫国家利益.在邓小平"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思想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20年时间里,中国的国际交往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邓小平"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是邓小平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家对信访的治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简单的“一元支配”方式,向多元“分类治理”方式转变,反映了国家治理技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作出的适应性变化。然而,这种治理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一些信访事项暂时得以消解,但它是一种策略适应性治理,是一种注重治理技术而忽略政治原则的治理,因而彰显了国家信访治理中固有的限度。为此,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结构性的变迁,实现对信访治理的制度化吸纳。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文化的视角,构建“巴楚民族文化圈”,将其作为中国区域文化的一个独特类型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扩展中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本文拟通过巴楚民族文化圈的演变、特点、民族法文化转型与现代化诸问题的初步构想,阐明此课题研究的主旨和目标,及其现实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2月27日,第七次国家安全论坛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此次论坛由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经济系主办,来自外交部、国家发改委、中共中央党校、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事科学院、中国银行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经济系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