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去年六月的一天,一个中大附小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放学横过马路时被一超速驶来的汽车撞倒致死。这给现正就读于附小六年级的朱建毅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听到后有点害怕,”朱建毅心有余悸地说。当他看到晚报上登载提建议有奖活动的消息时,便产生了提个好建议的想法。他曾看到少年科技杂志上说,外国的小学前后的马路都设车辆减速标志,“我们附小也应该有”。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南风窗》杂志社,提议在学校马路前后各三十米设置行车减速标志,以保障小学生过马路的安全。他的另一建议是:消除学校旁工厂喷出来的那些五颜六色的浓烟。附小旁原为前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试卷,那是儿子的一份小学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上面的得分栏处用红笔批写着一个醒目的得分:59分。这张试卷里包含着一个我与儿子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人与人一间学校的门前,挂着一块黑板一位神父路过这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我是一位神父,我为所有人祷告。”一位路过的律师看见神父写的字,就在下边加上一句:“我是一位律师,我保护所有的人。”一会儿,一位过路的医生又添上了一句:“我是一位医生,我医治所有人。”最后,一位普通的市民经过,看了黑板上的字,他想了想,在上面加了一句,“我是一位平民,我要付钱给你们。”狡猾的行贿者有个人将要受审,他问律师是哪位法官审他的案子。“我想了解他的名字是要送一箱子好酒给他。”律师大吃一惊:“不行!这是违法的,而且你会输的。”几个星期后开审,那人赢了。在离开法院时他对律师说:“看,我送的酒不是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4.
清早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第一条信息:我属于点赞党……还配了两张图片,一张上写“过去的一年,你送出了8946个赞”,另一张上是“你收获了2852个赞”. 我的朋友圈里就有这么一个人,她是我的前前同事.在每个共同好友的消息里,都能看到她的“赞”.无论那些朋友的消息是一大早发的,还是凌晨发的,都能在评论栏里,看到她的头像.看多了我就有点儿纳闷:“她们没那么熟啊……”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数一数二两妇聊天,谈到儿子的功课。一个问道:“你儿子的数学成绩如何?”“老师说他的数学是班上数一数二的。”“我儿子的老师也这么说。”第一个接着说,“他数到三以上就弄错了。”找个好名字一个老太太把一张有奖征答优胜者的名单的报纸翻来翻去,左看右看,我不禁问:“老太太,你找什么?要我帮忙吗?”“不用了,”她笑了:“我只是想替孙儿找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6.
放学时间过了许久,上初一的儿子才回来。吃饭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回家,儿子神秘地对我说,他和两个同学在商量一件大事。我禁不住有些好笑,便试探着问:“你能告诉我吗?”儿子有些犹豫地说:“这是我们三人之间的秘密。”“如果我替你保守秘密,能让我知道吗?”儿子思考了一会儿,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尔后,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7.
牵绊     
《南风窗》1995,(5)
人活在世上总是有许多牵绊的。许多善良的牵绊维系着你我他。今年新春来临之际,一如往常,贺卡雪片般飞来。一天,一张朴素但精致的贺卡引起我的注意,信封上没有落款,贺卡上写着“红莲”二字,分明是个女孩子,但一下子,我想不起“红莲”是谁。偶尔看一下同事的桌面,咦,也有这熟悉的笔迹。却原来,同事们在这一天几乎都收到“红莲”的祝福!  相似文献   

8.
发明大师爱迪生解雇了一位知识基础扎实、干活利索的助手,令朋友大惑不解。爱迪生叹息道:“他没有我要的那种……骑马思维。”朋友更觉莫名其妙。于是,爱迪生讲了这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国王,他觉得自己老了,想让儿子继承王位,但他有两个儿子,让谁来继承好呢?国王决定考考他们,看哪一个更适合。一天,他对两个儿子说:“孩子们,我想给你们两匹马,一匹是黄骠马,这匹马属于老大;另一匹是青骢马,这一匹属于老二。你们驱马到十里外的清泉边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优胜者。”比赛开始,哥哥慢条斯理,一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一种集声像于一体的传媒手段,深受4岁儿子的喜爱。自搬上宿舍楼装上有线电视后,无处撒野的儿子便将电视作为终日合作伙伴了。他先是特别喜欢看“空中礼卡”节目,去年我们这儿流行“纤夫的爱”,看久了的儿子张口不是“妹妹你坐船头”,就是“让你亲个够”。有一次,送牛奶的阿姨来了,我让儿子谢谢阿姨,他竟开口就唱“谢谢你给我的爱”,幸亏他还是个孩子,这“爱”字扩大些内涵也算没完全犯规,要是送牛奶的阿姨多些心眼,还以为我这个做父亲的想通过孩子讨人家便宜呢。于是我决定用小画书来防止儿子小小年纪唱情歌的尴尬。  相似文献   

10.
儿子刚刚学会写请假条,便声称“爱好文学”,星期六一大早就闹着要买文学作品。我被他吵得头昏脑胀,一咬牙扔给他100元,让他到正规的书店“文学类”书架上挑几本自已喜欢的,就算对他的素质教育吧!  相似文献   

11.
<正>在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见到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儿子,55岁的张朝和,他正在为顾客服务。记者看到,这是张秉贵曾经工作的柜台。张朝和说:"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到父亲,是父亲的‘一团火精神',鼓励着我。‘一团火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  相似文献   

12.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夕阳徐徐地射进办公室,正在低头写判决书的我被一声轻轻的呼唤惊醒。我抬起头,面前站着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他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表示着他的身份,我诧异地看着他。“阿姨,我是来向您求情的,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爸爸妈妈离婚……”一语才出,小男孩的眼睛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是我一桩案子当事人的孩子,因双方当事人都不想要孩子,无奈之中,我只好让女方找来她正在小学四级读书的儿子,征求意见。“请不要让我的爸爸、妈妈离婚”,“我不愿成为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的确,每当办理离婚案件,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流泪满面的苦苦哀求,看着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1986,(3)
天津市长李瑞环最近在回答“第三梯队中有很多高干子女”的提问时说:现在传说的不是事实,很多是张冠李戴,纯属编造。评判谁能当接班人,首先不能看他是谁的儿子,而是看他够不够资格。不能因为他爸爸是高干,不够格也提拔;也不能因他爸爸不是高干,够格也不提。说高干儿子不能提拔,同说高干的儿子都要提拔,都是“血统论”。你们传说中有个叶选平,现在是广东省长,是叶帅的儿子,我对他比较熟。三八年的干部,留苏学生,解放初是北京一机床厂的总工程师,后任北京一机局副局长、国家科委局长、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政绩不错,威信很高。他在北京一机床厂当总工程师时,我那时当木匠。文化水平比我高,参加革命比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一月八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为题,刊登了广州市东华西街环卫工人江淑莹参加“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获二等奖的图片新闻。看到报纸后,我大吃一惊。我是电台负责东山区采访的记者,竟对此事毫不知晓,太失职了。真是她写的? 但冷静下来一想,却又半信半疑:她,一位从事环卫工作二十七年的、上年纪的女工,怎么能写出如此有条有理的建议呢?难道是有人代笔?为了解开谜底,我给区环卫局挂了个电话。“找江淑莹吗?”一个清脆的女声问道。“那篇文章真是她写的吗?”我劈头就问。“哈哈……”一连串摸不着头脑的大笑:“你最好自己来找她谈  相似文献   

15.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碌碌无为,但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有成就。他的父亲和儿子责怪他无能,他却对父亲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又对儿子说:“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按理说,这个人说得全是实事,但细细想来,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1985,(6)
有人说:“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斗人,八十年代各人顾各人”,也有人说:广州人已变得金钱至上,不问政治了。果真如此吗?未必! 本刊与软科学开发服务公司发起“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不到一个月,来信已突破一千,其中年龄最小的不到十岁(小学生),年龄最大的已逾古稀;最短的建议几十个字,最长的建议书长达六万言。编者每天要折阅几十封信件,与广大的建议者呼吸相通,心心相印,深深感到人  相似文献   

17.
纽约,世界名城也,名不虚传。曼哈顿,更是城中之城,它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都很特殊,包括它的骗子。比如,我在纽约就碰到过各种肤色的骗子。刚到纽约的一日,正在著名的世界贸易中心内向地铁站走去,迎面过来一矮个小生。一看便知是我们的同类。他看着我迟疑地问:“你讲国语还是广东话?”“干吗?”他展开一张皱皱的纸条说:“我是新加坡人,在波士顿读书。来纽约旅游被偷。你能否给我点回去的路费?”我正迟疑地接过那破字条看时(内容与他说的一致),旁边杀过一说广东话的女子,大嚷:“别给他钱,他是骗子。刚才我已给了他3美元。”一见这女子,那小个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两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甚至可以说有些耿耿于怀:一件是儿子赶长途汽车前坐出租车被绕了一倍的里程,另一件是路过某报刊亭时看到一份报刊封面用大黑体字写着“中国高考状元无一成才”。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来信     
正最初收到父亲来信,是我在师院就读的时候。那时,兄弟几人都在念书,家境困窘,父亲每月除了给我寄来基本的生活费外,还要给我来一封信,信是写在廉价香烟的纸盒上的。记得上高中时,无须写信,父亲便把烟盒纸一张一张聚集起来,给我当稿纸用。父亲在信中问及的,永远是我的身体、学习状况,以及与他人相处得如何。概括起来就是一身体,二学习,三团结。至于家中情况,他是很少提及的。就是说到了,也总是一句话,家里很好,不用担心。父亲读过几年私塾,惯用毛笔,他的每一封来信都是用毛笔眷清的,字是繁体字,写得极工整认真,  相似文献   

20.
与米卢对话     
从米卢到中国的第一天起,他就处在了漩涡的中心。他被我们描写着,被我们评论着,被我们质疑着,也被我们批判着。然而镜头前、话筒前的米卢永远是三缄其口,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在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下,他熟练地运用“太极推手”,巧妙、圆滑地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即使与他成为朋友,米卢讲话也不是无所保留,特别是在谈到一些问题时,米卢不愿批评任何人。他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这可是我们私下说的,你要保密!”从这一点上说,我不是个合格的朋友,偶尔我会将他的“私房话”告诉读者,但这只有一个原因——让更多的人了解米卢,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了解他对中国足球的改造,了解他在中国经历的一切,而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与经验。米卢经常说,他尊重每一个人,他努力做到善待每一个人。他说得非常认真,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不过,偶尔在他心情舒畅或极度郁闷的时刻,老米也会用一种沧桑的口吻对我说:“LILY,终有一天我要给你打开我的日记本,让你了解所有的一切!”对面是老米的一阵沉默。我接着道,“你不用给我看什么日记,我只想要你一次发自内心的倾诉,关于过去这一年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