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省兖州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为发展目标.按照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五新”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李小龙 《当代广西》2007,(18):42-42
武鸣县是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从2006年开始,武鸣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真抓实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梁惠玲 《政策》2009,(9):45-4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妇联组织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巾帼建功新农村”为主题,以“巾帼致富促进行动”、“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关爱女性维权行动”、“妇代会整建行动”等四大行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开展“巾帼建功新农村”活动是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工作有机融入中心、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妇联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融入党委、  相似文献   

4.
程文 《江西政报》2006,(19):48-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事关万年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具体工作中,将以实施“五民战略”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架构下的新农村建设探求——以九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新在和谐社会新的背景,新农村建设新在经济发展的伟大时代,新农村建设新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新在内容实实在在。现在的问题在于新农村建设如何运用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好背景,寻找科学建设新农村的路径,这是政府与学者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深刻论述: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荔浦县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应该努力做到“九抓九确保”,使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  相似文献   

7.
《研究与实践》2006,(4):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责任。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方向,深化内涵、拓宽途径、提高水平,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成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李昌 《江西政报》2006,(24):45-4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后,各省市自治区及基层政府都制订了本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规划及实施措施;在这样的形式下,我省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的具体思路,笔者经过在乡镇工作的实践,结合宜春市委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兴产业、生活富裕兴家业、乡风文明兴新风、村容整洁兴新貌、管理民主强堡垒”的“四兴一强”目标要求,对建设社会新农村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启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运》2008,(4):F0002-F0002
在新农村建设中,黑龙江省妇联以创建巾帼示范村为引导,促进农村妇女生产生活同步发展,培养农村建设女性人才,开展送文化、法律、科技、医疗下乡活动。现在,各级巾帼示范村的开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孙续功  张玉丽 《前进》2008,(3):40-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从统筹城乡的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基础上,又一次重申了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突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葛婷 《湖北宣传》2007,(1):16-17
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为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责任重大,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和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苗头,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常进行,必须予以查处和纠正,以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新军 《群众》2008,(4):76-7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和服务;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将刺激农村金融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拓展了空间。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支持,但尽管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农村金融改革的内容逐年增加,江苏各级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来看,全省农村金融发展依然较慢,滞后于江苏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明显,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进一步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其中蕴涵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农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种文明全面发展了,才能说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郑朝波 《新东方》2008,(9):28-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一个重大命题。它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胡锦涛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核心思想,它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宁照 《前进》2008,(12):38-3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能否有效发挥好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介休市城关乡地处城郊,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前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可能更多、更早地面临一系列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始终立足实际,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以党建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大胆、务实的实践和探索,在收到比较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9.
《江西政报》2006,(5):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周亮 《江西政报》2006,(11):45-4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就是要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宽裕。就安义而言,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关键是依托安义最具比较优势的环节,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加速将安义生态、人文、民营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撬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