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西方的"变形"母题作品有着共同的最初使者--神话.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产生于氏族社会阶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认识.但是两者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神话保存得很完整,构成希腊民间口头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中国神话虽然丰富,中间经过散失,只剩下零星的片段,分散在古人的著作里.  相似文献   

2.
正"中庸"思想如同"自然法则"产生于中西方文明;但在中国儒家文化与古希腊文明中,却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中庸"思想具有"中和"内涵。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通过借鉴古希腊先贤的政治思想,以及对古希腊一百五十多个城邦的实践研究,创新性的将城邦建设与"中庸"思想相结合,以此作为城邦政制和优良城邦的建设标准。亚氏对于"中庸"政治思想的独到见解,不仅丰富了西方"中庸"思想的理论内涵,更促进了西方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西方"中庸"政治思想有着独特的亚氏特色。  相似文献   

3.
黄文杰 《学习月刊》2012,(10):71-72
竞技和竞技精神由来已久。古希腊人将神话色彩融人体育竞技中.凸显了人类渴望得到更强大力量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古希腊人不仅推崇体育竞技,更加重视诗歌、音乐和戏剧等带有哲学色彩的竞技。在古希腊,“公平的竞争”理念体现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主张与儿童和青年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引导人们强身健体、提高智力,成为好公民。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价值观念,探明这些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对西方价值观念达到客观的历史把握。 一、天人相合相分。 我们在考察古代希腊人对于“天”“人”之间价值关系的观念时,首先,必须注意区分天人关系概念内涵的两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与物质的“天”的关系;二是人与神的关系,即人与精神的“天”的关系。其次,必须注意到天人关系具有前后变化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天人关系以“天人相合”为表征,后一阶段的天人关系逐渐显露出“天人相分”的特征。 古希腊神话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世界起源和人类诞生的图景:宇宙创生之始是一大团  相似文献   

5.
《探索》2020,(4)
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性问题,对认同生成机制的研究是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本质与目的是大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将自身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均具备获得大众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生成遵循人类基本价值认同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两条线路"双螺旋式交互上升"的机制。本着"有利于促进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生成"的原则来构建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培育路径,需要通过"理论阐释+环境熏陶",增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通过"双向互动+需求满足",提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意识;通过"实践体认+长远规划",补足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神话当中的大力士安泰,其强大的本领来自于生母大地;而最终失败也因为不能接近大地。这就为我们党通过“接地气”来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一种本体论的隐喻。就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本体的现实转化而言,“接地气”不仅具象了人在认识和解释世界当中的实践意义,而且在获得永续力量的过程中将“民之所望”转化为“施政所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为贯彻群众路线夯实了本体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理论"和"实践"的原初语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古希腊、近代到当代,二者的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导致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处在变动之中。本文简要梳理"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脉络,最后阐述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演变过程,意图从学理上弄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兄妹婚"神话是人类起源神话的典型类型之一。这个母题在我国各民族中分布广泛,具有复杂的叙事母题链,形成了相应的叙事结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兄妹婚神话母题不仅再现了人类早期的婚姻关系、道德理念,而且对人类的日常活动或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9.
路旭斌 《世纪桥》2011,(5):47-49
罗素在借鉴同时代考古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古希腊早期文明、东西方文化的汇聚交融、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生活、文字的创造、神话的衰落等共同构成了古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丰富了"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憾。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应当立足于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类解放"思想,同时拓展"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形态,结合当前实际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人类解放"思想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宪昭 《理论学刊》2004,2(9):108-111
神话是人类文学最早的艺术形式,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繁衍劳作中所共同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与我国现存的汉族神话相比,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在近现代仍属“活形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有利于发掘中国神话的整体文化价值,有利于建构中国多元神话体系,有利于深化中国文学研究和推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9)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探求的价值目标,古希腊哲学家和近代的政治哲学家都从抽象、永恒、静止的角度对正义进行了阐释。马克思尽管没有专门论述正义问题的文献资料,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践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正义思想。从实践性、历史性和辩证性三个向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形成社会主义正义思想,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在各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体育"一词却出现甚晚。在古希腊,体育活动往往用"体操"来表示,它包括当时所有的身体操练。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尔》,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身体教育的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的路径梳理与学理反思,以及对发达国家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及其政策实践的比较审视,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研究路径有效性的缺失,以及对公共服务研究路径导向的价值体认。立足于新时期中国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位移这一逻辑基点,将协作性公共服务作为中国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中的新型路径,实现其"以服务增进公平"的最大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在漫长的岁月里,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因其举世无双的高度,曾一度让人类望而却步。"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有着丰富登山经验的英国"探险家"们在经过七次努力而失败后得出的结论。然而,就在1960年5月25日,"珠穆朗玛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话却被当时成立仅仅四年的中国登山队打破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相似文献   

16.
正古希腊神话里的奥林匹斯山是诸神的居所,保卫美国总统安全的特工用"奥林匹斯"指代象征美国权力巅峰的白宫,含义不言而喻。白宫可谓是全世界安保最严密的地方,然而,近两年频发的闯入事件,让白宫安备受诟病,被评为"筛子"。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本人对"自由"、"解放"有着不同的认识.基于此,马克思对"人权"也有着独特的思想解读.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以"政治解放"为实践前提的人权追求与无产阶级以"人类解放"为实践前提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价值取向."政治解放"的实践价值在于使人从某种狭隘的群体附属状态中独立出来,从神权专制和封建特权中解放出来,使"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成为普遍的东西.而"人类解放"的实践价值则不仅仅在于人的独立性的实现,它的意义重在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在于克服人类自身由于不断受到具有物的形式和偶然性的社会关东的统治而早致的人的个性的丧失,实现"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18.
王顺达 《探索》2008,(2):189-192
公平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均贫富"是传统中国表达这一价值追求的独特话语.然此话语表达与实践措施的不当,使追求公平的理想在实践中演变为"劫富不济贫",甚至"劫贫济权(贵)"的结果.实践与理论的错位,公平实现方式的不当,导致了人们对"公平"这一人类基本价值的误解.澄清历史真相,消除误解,公平仍然是我们当前社会的首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西方思想史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自由的追问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然而,这些特征都可以从古希腊思想中找到理论源头。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的追寻大体遵循着两重路向:"唯知识论"的自由路向和"反知识论"的自由路向,这也是后来西方传统哲学追寻与考察自由的主要逻辑运思。马克思作为西方思想家的一员,其自由观必然受到古希腊的影响,他在实践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支点,以现实的社会历史性为规定,对自由范畴进行了重新厘定,实现了对以古希腊为起点的传统形而上学自由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从古希腊、中世纪的思想家到黑格尔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总体性思想,马克思从现实中的人出发,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的总体性,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总体性、人的存在的总体性、人的发展的总体性等方面论述了人的总体性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总体性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