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4年8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向湘赣省委和省军区下达的突围转移的《训令》,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代表、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弼时,和肖克、王震一起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转移,突围西征,直至10月24日同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11月重新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师于贵州印江县木黄.  相似文献   

2.
申铁 《当代贵州》2013,(5):66-66
1934年7月,为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准备,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撤离,突围西征。1934年9月20日,红六军团前锋五十二团在黎平潭溪击退阻击的黔敌周芳仁部,进入贵州。到锦屏县地域以后,红六军团十八师师长龙云指挥担任先锋的部队,避实就虚,穿行在敌军布防的空隙间,从剑河、天柱两县交界一带走三穗。当红六军团走到剑河县大、小广一带时,遭遇先期赶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30日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本刊本期除继续约请特约撰稿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同志撰写文章追忆他的革命生涯外,还专门约请任弼时同志嫡孙任继宁同志撰写文章,从另一侧面反映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的崇高品德和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4.
姜廷玉 《湘潮》2008,(9):14-16
彭绍辉不仅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独臂将军,而且是我军参加过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的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长征开始时,他担任中央红军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师长,率部掩护主力部队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彭绍辉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红四方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后编为红二方面军)会师后,又调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参谋长。在参加三个方面军长征的过程中,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独臂率部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英勇作战,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地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5.
正1933年5月中旬,任弼时被调离苏区中央局。6月中旬,他到达湖南和江西交界的湘赣苏区担任省委书记,同年12月,接替蔡会文兼任省军区政治委员。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省军区政治委员,他在从1933年6月到达湘赣苏区至1934年8月奉命撤离、先遣长征的14个月里,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展建设巩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为积极策应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伍星 《党史博览》2011,(5):30-34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0月10日晚,二局跟随中革军委从瑞金梅坑出发,踏上漫漫征程。蒋介石命令几十万国民党军,不停地追击、围堵、绞杀,想趁机一举消灭红军。当时,红军的行动飘忽不定。没有根据地群众可依靠,与地下党也无法及时取得联络,军委二局几乎是唯一的情报来源。二局一路及时提供准确情报,红军最终行万里而不溃,陷绝地又逢生。  相似文献   

7.
高波 《湘潮》2015,(7):50-53
一、组建红六军团红六军团相对其他红军主力军团,组建的时间稍晚些,但它在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却是巨大的,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红色史料的再现,红六军团西征的意义显得更为光彩夺目。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在湘赣、湘鄂赣苏区红军主力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其中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萧克任师长,蔡会文任政委;  相似文献   

8.
正木黄会师: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懋功会师: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永坪会师: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军及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陕西延川县永坪镇胜利会师。甘泉会师:1935年11月初,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胜利会师。甘孜会师:1936年6、7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胜利会师。  相似文献   

9.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遭受重大损失的情报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原因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查阅国民党当时的报纸可以看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计划到路线,一直在国民党的掌握之中。国民党首先察觉了红军突围的行动意图,又通过谍报人员获得了重要情报;原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张翼、上海中央局负责人和电台工作人员先后叛变,泄露了相关情报。据此,国民党较早地获得了中央红军有关转移的情报后,开始有准备地策划围堵红军的作战计划,致使中央红军沿着红六军团旧路突围时正中包围,遭到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晏福生,1904年2月28日出生在湖南醴陵县(今株洲县)鸿仙乡姚家大屋。晏家祖祖辈辈习武,晏福生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拳师。12岁时,晏福生为家境所迫,靠打短工挣一点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15岁那年,晏福生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他一肩扛起家中生活的重担,到人家做长工。掩护蒋先云脱险1922年春,晏福生随姐夫到安源煤矿谋生。就在这时,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先后来到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晏福生深  相似文献   

11.
辛可 《湘潮》2015,(7):73-76
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妄图一举消灭我中央苏区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完全背弃了毛泽东在粉碎敌人一、二、三、四次"围剿"时制定的战略作战方针,采取冒险盲动的军事路线,致使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屡战不利,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2.
长征精神孕育形成于整个长征过程,而贵州因为在红军长征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军进入贵州是历史的选择作为国民党在南方的反动统治中最薄弱的区域,贵州很早就成为红军转移的目的地。1930年4月中旬、5月上旬,为避敌重兵"围剿",红七军及红八军(10月合编为红七军)一部分别从广西进入贵州荔波,榕江、从江等县。12月中旬,红七军约7千余人经贵州黎平县水口地域北上中央根据地。由于在湘鄂边和洪湖苏区反"围剿"中失利,红三军于1934年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3.
正1934年7月初,为减缓国民党军对江西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全面进攻的压力,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以迫使国民党军从中央苏区撤走部分兵力。红七军团领受任务后,立即从福建连城县到达江西瑞金县(今瑞金市)休整待命。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原领导任职不变,寻淮洲任军团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的包围之中,形势十分危急。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决定部队轻装开展游击活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红军在山区经过艰苦灵活的行军作战,终于突破重围,在黔东苏区与红三军会合。为此,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特赋绝句两首:  相似文献   

15.
1933年5月中旬.任弼时被调离苏区中央局。6月中旬,他到达湖南和江西交界的湘赣苏区担任省委书记,同年12月.接替蔡会文兼任省军区政治委员。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省军区政治委员.他在从1933年6月到达湘赣苏区至1934年8月奉命撤离、先遣长征的14个月里,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6.
1950年10月,当五星红旗升起并飘扬在新中国大地上仅仅一周年的时候,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这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任弼时却英年早逝!日月失色,草木含悲。中共中央评价他在短短46个春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组织家之一","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之一",因而"受到了全党、全军的热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都为他的逝世题词。叶剑英更是形象地礼赞他是"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今年是任弼时诞辰110周年。本刊特约请本刊特约撰稿人、曾参与撰写《任弼时年谱》《任弼时传》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陆续推出系列文章,追忆任弼时的革命生涯。本刊第一、第二期将先后刊发文章,专写任弼时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走过的峥嵘岁月,以纪念这位党和人民的"骆驼"。  相似文献   

17.
袭常 《党史文苑》2006,(12):21-25
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以后,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仍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进行艰苦战斗.1934年12月下旬,信康赣雄临时特委副书记杨尚奎(当时叫杨上魁)和部队一起,冲破敌人的封锁线,由中央苏区挺进赣粤边.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赣粤边战斗历程.在赣粤边庾岭山脉方圆数百里的山山水水间,在无数革命群众的支持掩护下,杨尚奎和战友们一起,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革命战歌.  相似文献   

18.
<正>红九军团,是1933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红军第三师和第十四师组成的,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罗炳辉被任命为军团长,政治委员由蔡树藩担任。此后,红九军团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1934年4月的  相似文献   

19.
杨金鹏 《党史文苑》2012,(15):44-46
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2月下旬至1935年初,在皖南和皖浙赣边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却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先头部队离开皖南向浙江开化和江西婺源、德兴苏区转移。在将要通过国民党军设在浙江常山、江西乐平的封锁线时,刘畴西率领的主  相似文献   

20.
由于左的思想禁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是毫无准备的,是逃跑主义;而对于如何坚持留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