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暂时分离已达 50余年。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全中国人民的崇高愿望和神圣使命。世纪之交,祖国统一的条件日臻完备,时机日显成熟。 一、追求统一的文化积淀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情感基础 纵观中华民族五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系统、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战线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关于祖国统一与统一战线密切相关的重要论述,根据祖国统一的新进展和面临的新形势,总结新经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的著名论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以及发挥统一战线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我们…  相似文献   

3.
《统一论坛》出版发行百期,可喜可贺!作为《统一论坛》的一个老读者,我欣喜地注视着她的成长,看者她走过了16年的风风雨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统一大业,人人关心。对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实现祖国统一更为神圣、更为重要的事了。广大民众需要一块园地,以便了解两岸重大事件和动态,获得两岸关系发展的信息,进而为祖国统一大业建言献策。关心中国统一进程的海内外各界人士需要一个平台,以便沟通信息、交流见解、讨论问题、以文会友。于是,《统一论坛》应运而生。她很好地满足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需求,成为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的人们议论风生的…  相似文献   

4.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马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历史使命,是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祖国统一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实现祖国统一,是申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一贯立场...  相似文献   

5.
林上元 《黄埔》2007,(2):5-5,11
1995年1月,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呼吁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个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两岸统一人心所向泰璧,马燕萍1993年以来,台湾当局重新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开始倒退。他们在经济上推行“南进政策”;在政治上大搞“重返联合国”运动,其目的在于制造两个中国。破坏祖国统一。两岸统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人和...  相似文献   

7.
化青 《台声》2000,(2):4-6
1995年1月3O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根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进程,提出了八点看法和主张。5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重要讲话深刻反映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希望两岸关系深入发展、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体现了中华儿女反对分裂、崇尚统一的民族意志,揭示了中国必须、也必定实现统一的历史趋势。排除政治干扰,推动两岸各项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5年期间,祖国政府按照江主席的八项主张,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全面发展两岸…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看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辉县市文物管理局张有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追求统一与和谐,称之为“大一统”思想。“大”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原意是指周朝时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来泛指统一。“大一统”,指封建王朝统治全...  相似文献   

9.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根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进程,提出了八点看法和主张。5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重要讲话深刻反映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希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体现了中华儿女反对分裂、崇尚统一的民族意愿,揭示了中国必须、也必定实现统一的历史趋势。 两岸各项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 经济联系日渐紧密 5年来,中国政府按照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根据形势的发展,陆…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与务实精神完美结合的统一─—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关于香港问题的论述张广芳《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很多。这些谈话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为祖国统一,解决香港主权顺利回归问题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一...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06,(4):1-1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的心愿。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把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携手共进振兴中华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洗刷上世纪中叶以来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中葡两国联合声明,澳门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中国人民也将妥善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当代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想起了清代台湾割让后,台中一位诗人林朝崧的一句诗,叫。隋天再补虽无求,缺月重圆会有时’。我相信,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这是整个中国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4.
笔者参加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以来,多次出席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大会及海外会长会,在每一次会议中,都能听到许许多多促进祖国统一的动人心弦的事迹,每当回忆起这些,心中总是热血沸腾,激情难抑。笔者接触最多的还是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的同仁们,虽然他们只是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浪潮中的点点水滴,却映出了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周强 《台声》2000,(3):13-13
1995年1月3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系统、完整、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于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期盼祖国统一的心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浩浩中华,绵延数千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由于历史的原因,半个世纪以来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却处于分离状态。这是中华民族的不…  相似文献   

16.
<正>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两岸中国人心中始终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世代景仰。他毕其一生的理想就是实现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面对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面对军阀分裂割据和帝国主义外侮,他对国家统一念兹在兹,矢志追求,殚精竭虑。中国梦、统一梦是中山先生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谋求祖国统一的实践中,孙中山逐步形成了丰富深邃、知行合一的国家统一观,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中国”这个概念自70年代以来,在海外已发展多年了,在台湾学术界也颇为流行。台湾学术界曾就此举行过专门的研讨,也有刊物和出版社出版过有关的专门著作。然而,大陆学术界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反响。笔者认为对“文化中国”作出积极的回应,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文化中国”与“一国两制”具有共同点“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文化中国”和这一方针具有相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中国”从文化理念上突出了一个中国,即中国统一的原则。现在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一个主要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50年来,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中国的统一事业也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9.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康熙统一台湾,结束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这不仅从政治上实现了祖国统一神圣大业,巩固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也从经济上,文化上推动了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地区社会的发展。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对内政,外交、文治、武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六十年代初刘大年同志发表《论康熙》以来,我国学术界都肯定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和卓越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20.
李军晓 《岭南学刊》2003,3(4):22-26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注重统一前的过渡时期的合理安排,在实践中形成“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争取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以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江泽民实现台湾与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它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从事对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