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小康,最早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语当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  相似文献   

3.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小康的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诗经》,《诗·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则把小康作为与大同社会相对的一种社会模式。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4.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 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 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 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 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 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 理想,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生 活用语中。 1979年12月——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 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 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四个 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 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 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 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 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 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相似文献   

5.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则是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就成为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成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但在旧社会,从来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小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使小康的梦想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1,(10):45-45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这里的“小康”是安康的意思,指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虽然此处所指并不是一种社会理想,但这个涵义却开启了后世儒家对“小康”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开篇的话 千百年来,中国人心底根植着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梦,它叫“小康”。 对“小康”的描绘,最早见于孔子,“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而孟于将“小康”概念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内涵:除了社会安定,还应“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小康战略梁文生“小康”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诗、大雅、民劳》。是指低于“大同”,高于温饱,生活殷实的社会经济状态。邓小平借鉴了我国古代对小康的说法,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  相似文献   

9.
“小康”目标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凯 《求实》2004,(Z1)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的头2 0年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步入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进发的新的历史阶段。为此,全面认识“小康”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是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重要理论前提。一、中国现代化建设“小康”目标的提出“小康”一词,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社会概念,该词最早见于古代典籍《诗经》和《礼记·札运》中,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人类理想社会模式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上.“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常见的社会概念,并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原本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乌托邦。从成书于西汉时代且积累有先秦时代典籍成果的《礼记·礼运》中最早出现的“大同”一词来看,它把中国士人所想象的社会乌托邦存在完全包容起来。《礼记·礼运》中用孔子的话描述了传说中的往昔社会情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  相似文献   

11.
郑志彬 《新长征》2009,(10):36-37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从“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奋斗目标,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了加深认识这一奋斗目标的新涵义和新要求,首先要对“小康”和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作一个简要说明。“小康”一词,古已有之,最早源于《诗经》,后在《礼记》中得到最初的阐发。现在提起的“小康”,是衡量国民…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的小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人认为,除了概念外,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有人认为,邓小平小康社会是对传统小康社会理想的扬弃。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文拟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异同。一、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本世纪头 2 0年的奋斗目标 ,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此谈点学习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对“三步走”战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小康”一词源于《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西汉《礼记·礼运》篇也提到“小康” ,是描述理想社会的一个词语。所谓“小康”社会 ,是仅次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有“安康”、“康乐”社会之意。 1979年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  相似文献   

15.
李仁庆 《求实》2003,(Z1):21-2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人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但无法实现的梦想,而过上小康生活才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小康概念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战略部署,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对全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是安定的意思,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代的思想家们,曾经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它很多思想内涵。在孟子眼里,小康就是“不饥不  相似文献   

17.
小康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阶段性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康政治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诗经》中最早提出“小康”这个词,到十六大报告之前的有关表述,“小康社会”大都偏重于物质指标。国家统计局在1991年提出的16项“全国人民小康水平标准”,无一不是物质方面的,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这是必需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保障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康”的概念最初由《礼记》而来,是指比“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状态,后又衍生为“比较安定或宽裕的生活状况”的涵义。现代“小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与《礼记》中的宗法社会的“小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王兰英 《学习论坛》2003,(12):45-4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时代呼声。符合民声 ,顺应民意 ,是新世纪的建设纲领 ,是今后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明确这一奋斗目标 ,对于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 ,脚踏实地 ,开拓前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最早源出《诗经》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形态 ,还是出自于西汉时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按《礼记·礼运》的说法 ,“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小康也”。这里…  相似文献   

20.
努力实现从总体小康水平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友奎 《理论学刊》2003,2(4):119-120
一“小康”一词源远流长 ,最早出自《诗经》 ,后来 ,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我们党第一个明确提出小康概念的是邓小平同志 ,他在 1979年 12月 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 ,指出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 ,而是小康之家”[1] (P2 37) 。最初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 0 0美元 ,后来他将小康标准调整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80 0~ 10 0 0美元。党中央确立了到 2 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