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统编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第三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明确建设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而阐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四项基本要求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是在第八课前两框“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指以“依法治国”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也指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行为方式、原则和制度,还指通过法治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法治”是指“法律的统治”,而依法治理属于法律应用、法制实践的范畴。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际上兼具了“法治”和“依法治理”的含义。构建“法治湖北”就是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法治的原则和方略管理全省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我认为,“法治湖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法制》2013,(33):24-25
1.“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发展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这意味着.以“革命”方式推进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终结;以权力为主导的纵向管理模式将出现平面化趋势,公权力机哭和社会组织将会依据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施社会管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足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陈柳裕 《今日浙江》2011,(17):32-33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保障,实现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最终目标。要着重在运用法治思维探寻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进程中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深化“法治浙江”建设。  相似文献   

5.
"法治安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法治安徽”,是安徽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对地方法治建设合理性的理解,是“法治安徽”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法治安徽”不是法治的行政区划化,而是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契入安徽省情。“法治安徽”与“平安安徽”和“依法治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治安徽”的建设重点应是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法治安徽”必须以尊重人权、尊重财产、尊重契约、重视公民社会的培育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西方的法律理论中,对法治的政治学解释或伦理学解释,对法治的法律学解释和对法治的社会学解释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法治概念的含义、法治理论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文章认为,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理论出发点来理解和解释法治的。正是在法治的政治学和法律学解释的不同中,才产生了对“法制”与“法治”之争,“依法制国”与“依法治国”之争。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法治的社会学解释的意义,即法治的产生要依赖于一个具有自主性的法学家阶层和社会结构中的多元集团。正是这种社会结构中的多元集团,使我们认识到法律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7.
权利与权力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作为社会风向标的媒体在近年来频频使用的重要词汇。由此看来,无论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治国方略,还是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都把“法治”当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法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法治的要义就是规范、限制、监督公权力,也就是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治的中心词是“人”,也就是“以人为本”;法治的本质就是保护私权利,这与宪法新增加的“国家保障和尊重人权”一脉相承。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个别行政部门,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捍卫者。立足公安机关敏锐感知社会治理问题的优势,结合甘肃省公安工作,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环境之“变”、实践之“问”、改进之“策”三个方面,对法治公安建设助推社会治理法治化进行了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政》2013,(4):F0004-F0004
湖北省民政厅按照“法治湖北”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民政”的目标思路,强化民政干部的法治思维,加强民政政策创制工作,规范民政行政行为,依法保障基本民生,依法规范基层社会管理,依法规范基本社会服务,充分发挥法治在全省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基层维稳实践中的“刚性维稳”以“权力本位”的人治思维模式为构建方式。这种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消解法治为深层代价的短效性维稳模式极易陷入“维而不稳”的困境。要摆脱此困境,必须使维稳回归法治之路,强化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突出法治的民主基础和“权利本位”特征,奉行“法治维稳”的底线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