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意义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义世界,是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一个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世界.意义世界是由解释、应当、信仰等多个维度的内容构成的完整的世界,对意义世界的认知应切忌步入"盲人摸象"的误区.意义世界为人之为人、社会之为社会所必需,因而是无法排除的.意义世界是文化建构的结晶,并蕴涵在各种文化形式之中.意义世界避免花果飘零以致一片荒芜的根本奥秘在于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晚期的"神"界定为语言所召唤的存在之神。"神性"即是存在自身,是存在者生成的奥秘;但此神并非诸神或上帝,因此它并不创造一切或不可追问;恰恰相反,它可追问并被语言所召唤出来。追问意味着它能够被思考,被召唤意味着它需要语言的指引。去除掉崇高和中心地位的神在此与天、地、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但语言的召唤和指引并不意味着语言在此成为了另一个"神"或者"上帝",因为语言是通过沉默的道说去指引,却并不设立或创造。因此,人只需要放弃自己的强烈意愿,而去倾听语言,就会洞悉存在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诚意,就是让我们的念头做到"实",符合善的标准,而且做到"不自欺"时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党的根本利益来审视自我的想法,是党员干部"诚意"的基本要求朱熹在解释《大学》八条目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格物""致知"是"梦觉关","诚意""正心"是"善恶关"。也就是说不去格物、致知,那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可能处在睡梦当中,把自己主观对世界的想象当成世界客观真实的状态;不去诚意、正心,则不能做一个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人,不能够提升人之为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的修养来说,  相似文献   

4.
李亮  王倩 《法制与社会》2014,(11):12-14
在1804年《法国民法典》前,商标权是以"特权"的面目,而不是财产权的身份出现的。同时,商标权客体的抽象性、无形性,使得对商标这种公共产品的保护不同于有形财产。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商标权发展成为一种财产权,并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承认的一种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5.
对生命世界的热爱是尼采的哲学基点之一,尼采首先看到宗教和旧道德对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忽视人的现实生命,为了让人们回归现实的世界——生命世界,尼采不断号召人"成为你自己"。为此尼采深刻的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试图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润 《检察风云》2013,(5):66-68
"我像迷途的羊羔,是你把我指引;我像死神边缘的灵魂,是你把我唤醒。今天,我就要走出高墙大门,恢复自由,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我第一个想要见的人,就是你!"这是"死囚"犯程胜于2011年10月从高墙内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提到要见的人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几次绝望中重新树立人生信念,成为一个自行救赎灵魂的新人?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中西方人在姓名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如何准确翻译中国人的姓名,又众口不一。中国人姓名的英译经历了从"威妥玛式"单一译法到"汉语拼音方案"为主的多种译法共存的局面。在世界总的趋势走向信息化、标准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名的英译理所应当规范化,而尽可能的避免误译和错译所引发的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8.
雾霾之患     
记得,小的时候,大人会出些谜语问孩子,比如"什么东西看不见,闻不着,摸不到"?孩子们会高兴地嚷道:"空气!"如今,再回答这个问题就变成"看得见,闻得着,快摸到"了。两百年前,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而首都伦敦也被冠名"雾都"。今天中国也成为世界工厂,而恍然间,北京也成为了新的"雾都"。  相似文献   

9.
科技立法规范化的思考沈洪当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是人类改造自己、武装自己进而改造与影响自然,使之为自己服务的重要手段。但如同神话中的巨人一样,科学既是力大无比看来似乎无所不能的;同时,它又是脆弱异常,极易受到伤害的。它既以其新观念、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针对全球治理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构建以合...  相似文献   

11.
崇拜明星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上屡见不鲜,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即人类崇拜神到崇拜人的一种转变。也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创造了"明星",成为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第二部分是分析此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的原因是"生产者"即商家抓住人们心理不断产出"受欢迎"的"商品"即明星不断满足人类追求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一、精神病鉴定中的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质证的法理分析精神病患者(insanity)由于在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时因精神疾病或精神缺陷,而导致其不具有与正常人那样对事物性质的辨认能力或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从而影响到对其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精神病归之为责任阻却事由,而英美法系国家则将精神病归为免责事由部分的合法辩护。[1]世界上首例因精神病而免责的案例源于英国年麦纳顿谋杀案基  相似文献   

13.
今天已经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也是公民精神觉醒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德国学者耶林提出的一句著名口号"为权利而斗争",已成为公民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宣言书。可以看到,每一起事件的出现,都会在网络形成公民表达的海洋。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大家都觉得自己表达的是公理,代表着正义。一个人刚刚表达一种观点,很快就会有人口诛笔伐,往往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现代汉语的法律表意系统的历史源流,分析三类法律语词的成因、后果与背景,特别是此刻遭遇的问题,旨在促进汉语法律表意系统的专业性和规范化,进臻精准与雅致,而以实现中国这一政治法律时空中生活世界、规范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协和不悖为指归。经此作业,旨在说明,所有的意义世界都必须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空间,才能赋予民族生活以文明衣钵,因此,对于法律语言的规范化(性)的研究,正是汉语表意系统之为一种法言法语,赋予中国法律文明的意义世界以自己的语言形式,裨其足能担当规范世界的表意之用的最后一役,也是刻下中国法律人不得不面对而终需完成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李宏 《法制与社会》2011,(29):193-19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已经从实体社会走向虚拟的网络世界。一直以来我们更关注的是一般的隐私权保护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隐私,通常这种隐私泄露是比较被动的,而在网络中存在着主动和被动,有些人主动泄露自己的隐私以达到某种目的,有些人主动公开自己的某些隐私却被他人加以利用,而被动的隐私泄露就更是常见了。  相似文献   

16.
试论《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 ,1 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几乎和 1 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一样 ,具有划时代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说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因为她宣示着一个崭新的人类历史时代 ,即独立、民主和人本、民权的时代到来 ;说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因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 ,她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不变的基本精神 ,即自然正义和平等自由的精神。美国后来的国运 ,美国今天的国力在《独立宣言》宣示之时就已经注定和断定。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价值定位与取向 ,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产品 ,《独立宣言》独树一帜 ,震撼世界。但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思想史发展的一个结果 ,美国的《独立宣言》并不独立偶然 ,并不是美国人自己冥想沉思的产物 ,她实际上是人类思想的体现。看看美国短短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就会发现 ,美国所以能有今天的国家实力和世界地位 ,这与她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和思想忌讳 ,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有密切关联。如果说学习先进文化 ,美国人是做得最好最成功的。当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已经是一方霸主和强盛帝国时 ,当他们为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辉煌骄傲陶醉时 ,美国及其思想与文化还不存在 ;美国人从建国之初一无所有 ,到现在应有  相似文献   

17.
苗勇 《江淮法治》2008,(2):21-21
人的社会存在是有各种不同的方式的,而所有的人,都必须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今天,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让法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环境观念的变迁和物权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面对的是一个物的世界。面对这个独特而陌生的外在世界,人由于受其限制而仅仅成为一种主观的存在。为了超越这种限制,人类通过制度的设计,努力将其意志体现在任何一个和每一个物中并使之成为所谓的财产。这种制度,首先是反映人对物的占有和支配关系的物权法律制度。于是,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制度史上,维护和鼓励人类对物的现实支配和消费,成为物权制度固有的、原始的机能。而近代各国民法制度,更是基于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受此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生产模式把自然作为取之不竭的资源仓库,由此放任人类贪婪的索取欲望。表现在物权立法上,它首先传递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资源利用而发生的利益分配信息。因此,近代各国物权法并不关注个人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只是一味关心物之经济效益的充分利用,其具体表现为:(1)在设计物  相似文献   

19.
和静钧 《检察风云》2008,(14):64-65
作为后汶川地震时代的职业道德重构,教育部把教师"保护学生安全"写进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老子曰:"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教育部的"善意"必须立足在契约之上,否则,善有可能成为大不善.……  相似文献   

20.
雷蕾 《法制与社会》2010,(19):235-236
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即教师应当以人之为人的态度恪守最起码的规范。二是成为教师所必须遵守之道德底线,也就是以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做到一名教师应当行为之举。这两个方面是成为教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