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倾向。“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而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当代文学的分期正好与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分期吻合,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趋势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后现代文学的烙印。在创作风格上表现出“决定论的荒谬性”、“政治的无意识”、“自我的失落”、“反传统结构”、“怀旧的情调”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的创作中创作理论往往是创作的先行者,本文着重从“妙悟”、“别趣”、“别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严羽《沧浪诗话》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中的重要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中,先锋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旗下的一员大将,显示出了其创作实绩,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审视先锋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可以窥见现代性在世纪末中国的流变以及文学本身由此产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人的道德观念迷失催生了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自然科学思维的浸润催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精神;对人性理解的深化与拓展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的灵魂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社会批判性、真实性及深度人性抒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质性特征,也是这种文学文本“经典性”的要素呈现。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以真实而深度的社会观察与人性剖析,展示了上帝缺位、金钱主宰的社会中人的心灵的千姿百态,描写了金钱激发出来的人性之“恶”的破坏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当时乃至今天的人们发出了警告:物欲诱发的贪婪,将把人送入地狱——“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他们的创作也普遍成了至今依然拥有深刻警世意义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歌德这个“世界文学”的肇始者并没有对“世界文学”进行界定,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对“世界文学”的具体内涵做出说明,从而导致后世研究者关于“世界文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主张。在一个“世界性”与“民族性”分别都需要重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拥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抓住机遇,努力建设“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浙江文学的背景下,浙江当代文学承续令人瞩目的现代辉煌,具有在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格局中率先发展的先天优势。但出于种种原因,浙江当代文学总体上是相对沉寂的,文学“浙军”领先全国的优势日渐弱化。而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使浙江当代文学与全国文学一起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何以化解“危机”?浙江当代文学应该抓住社会转型期重振“文学浙军”的难得机遇,坚守文学本体,让文学回归文学本身。同时,在文体上突破传统模式,适时、适度地向新的文学形态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浙江当代文学亦应有选择地朝着通俗性、娱乐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再者,浙江当代文学要继续立足地域文化,更多地关注当下现实,凸显浙江特色,并努力实现对吴越文化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7.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异彩纷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从文学发展的传统、作家的生活方式、创作态度、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南北文学进程、南北文风、文学创作技巧、文学题材选取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工”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群体,农民进城务工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青年民工”是一种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合理保障,从而给社会稳定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实现各阶层社会成员共同富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青年民工”的生存现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给青年工作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为"礼"正名     
对于中国古代“礼”观念的误解甚至歪曲,可以说曾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幸事件。由于我们曾将中国古代的“礼”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历次反封建文化运动中,“礼”从未幸免于无情的清算。清算者总是得意于将其作为反动统治阶级罩在自己脸上的虚伪温情面纱奋力挑开,以证明面纱背后嘴脸的丑恶本相。诚然,在中国面对现代化挑战的今天,“礼”治的因循守旧、等级森严、泯灭个性、压制创新等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凸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礼”确乎具有治世的作用。所谓…  相似文献   

12.
突破了传记写作与女性写作的窠臼,大陆出身的欧美华人女作家以跨文化人的身份在其自传体文本中开拓了一种超越性别角色、民族立场的创作视角。摒弃了尖锐的性别立场与女性私人叙事,作品把个人心灵史的展示与社会历史叙事相互渗透,其西方价值体系为本的现代意识、“女性个体生存观”与文化比较的视野等等使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创作完成了对于现代中国女性文学、自传体文学、华裔少数民族文学在价值评判、文化反思、性别观念、审美范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史 ,其实也是中国画论美学的发展史 ,前人之述备矣。南宋谢赫的《古画的品录》堪称经典著作。他提出的“六法” ,对中国画的发展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气韵”与“骨法”四字 ,见解精辟 ,高度概括了中国画的深邃博大和所要追求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文学,为人类的进步奉献了自己的珍藏,对亚洲特别是对东北亚产生过尤为深钜的影响。这种影响,接受国日本的学者比之为“阳光”。日本填词之学,就是直接吸取这“阳光”而诞生的新兴文学样式。明治时期是日本词学的黄金时期。森槐南是这一时期“首屈一指”的词人。他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卓然特立地追摹苏轼、辛弃疾而进行新人耳目的创作:拓展题材,以词悯农;冲决体式,以词代柬;新变手法,以词畅怀。同时,他还在理论上崇尚苏轼、辛弃疾:独表心志以接武东坡;比拟苏辛如天孙织锦;标举作品为推称范例。这些别开生面之举,不仅在日本填词史上具有重大功绩,而且在中日文学关系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一页。可惜至今对其研究者为数寥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中国新世纪文坛所出现的"文学第三世界"与"底层文学"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考察与辨析它们各自的理论渊源及其出现之时所处的社会语境与文化缘由,分析在当前中国市场化、商品化的文化语境中底层文学与文学第三世界给新世纪中国文学带来的种种新的质素与文学可能性,并进一步揭示了其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中所出现的某些偏差与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6.
左冀电影尽管在严格的审查制度、法西斯式的暴力干扰以及来自其他阶层电影人的冲击合力“围剿”中举步维艰,但是在中共左翼电影小组的领导下,它始终坚持反帝反封的创作方向,促进了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不可否认,在具体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创作方面,左翼电影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然而它深入社会各阶层,传播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主张,发扬了进步电影艺术,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群留日的文人成立了被称作“异军突起”的创造社,他们创办刊物开展小说创作,使这一时期的文学百花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片美景中,“身边小说”的创作更是一朵耀目的奇葩。创造社的元老郑伯奇在接编忡国新文学大系》的《小说三集》时,在《导言》中把郭沫若早年的小说分为“寄托小说”与“身边小说”。并且,把“写自己身边的随笔式的小说“都称之为身边小说。张资平、按适夷、曹石清、白采、叶灵风等人都是“身边小说’创作的优秀作家。本文力图从身边小说形成的背景及作家作品的阅读分析中,发现其创作的亮光…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到1957年,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百花文学",对当时"风格一律"的一体化文学创作规范进行了挑战,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百花文学"无论是在创作主题的拓展方面还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方面都存在着局限.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义是上个世纪曾经在中国的思想界有着很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和社会思潮。它是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此流派试图用“国家主义”的口号唤起民心、整合社会,它反对阶级斗争和劳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不妨视之为“第三条道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香港,世界东方这颗璀粲的明珠,在特珠的社会大环境下,不仅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而且创造了绚丽多采的文化。香港文学丰富多采,“市民文化”妙趣横生。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市民文化”处处无不昭示着中国旧文化的深深烙印与痕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在香港回归大喜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