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复明  郭庭儒 《前进》2000,(9):9-11
目前,山西实际城市化水平已经越过了30%的发展拐点,开始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根本解决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脱节、“城市短缺”等问题着眼,系统地研究城市发展问题,确立新世纪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状况  山西省现有设市城市22个,其中地级市6个、县级市16个,建制镇532个。全省非农业人口822.55万人,非农化水平为2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城镇驻地人口1088万人,实际城市化水平34.3%(采用系数调整法折算),与全国平…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一)城市化的内涵和衡量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三次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Urbanization”一词一般译为“城市化”,主要用于说明国外的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锋  李军鹏 《前进》2006,(1):27-28
城镇化可以理解为是城市化的另一种表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一种内向式的引力过程,不应忘记城市化过程还必须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是农村式的自然环境向城市式的人工环境演变发展的过程。人是城市的主体和核心。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人的城市化和城市环境的城市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人在其中发挥着主导和能动作用,并且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重视自身的城市化建设。首先,这是由农村式的“自然人”向城市式的“现代人”转化的需要。特别是像许多中小城市,建市历史不长,加速发展形成现在的规模只是近20多年的事,城市居民中的大多数本身或…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城镇发展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俞文岚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研究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对于我省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一、云南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一)云南...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全国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新建城市不断发展。在城市的增加人群中,包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因而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愈来愈艰巨。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城市少数民族的作用谈些粗浅看法。一、城市化的发展,加速城市走向多民族的社会所谓城市化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城市文明在社会生活中的扩张,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变迁过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工业革命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发展现状及近中期趋势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亮 《前沿》2004,(12):217-218
马克思指出 :“没有城市 ,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 ,城市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聚集之地 ,而且是精神财富聚集之地。城市化的过程 ,既是人口聚集、财富聚集、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 ,也是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文化方式转变的过程 ,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必经的历史阶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 ,在 13亿人口中有 70 %即 9亿农民 ,据估计 ,我国目前农村有 2亿剩余劳动力。未来 2 0年 ,中国每年将有 12 0 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因此 ,我国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城市中去,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有较大提高,设市城市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探索我国城市发展道路,加强城市管理,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国初至七十年代末,二是七十年代末至今。七十年代末以前,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过程比较曲折。建国初,…  相似文献   

9.
陈为民 《创造》2001,(9):26-27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是当今全球发展的趋势。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城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功能和设施的逐步完善,而且是城市的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农村的过程。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加速城市化建设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为正常发展阶段。这一期间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706%,城市数量年均增加55个。1959年至1…  相似文献   

10.
徐晓军  孙权 《求索》2023,(1):158-166
在集中型城市化政策导向下,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快速集中,城市边界快速向郊区蔓延。但这种作为城市外部扩张结果的“郊区”更多是以一种过渡形态存在于城乡社会之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由中产阶层向“城市边缘”迁移形成的“生活化郊区”存在重要差异,其实质是城建思维主导的“边缘城市”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步入成熟阶段,“边缘城市”型郊区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日趋凸显,人民追求低密度、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得到满足。及时调整集中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关注和重视作为“城”“乡”社会“边缘”与“衔接处”的郊区,逐步将郊区发展的战略定位由“边缘城市”转向“城市边缘”,建设满足人民高品质需求的生活郊区,是未来中国城—郊社会健康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在中国与世界上奔涌而来,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相依的世界性潮流。当此之际,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城市迅速发展为特色的湖北城市化方兴未艾,超大城市武汉市市区人口已达382万,大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在湖北城市体系中曾一度出现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ic(y-H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断层”状况。针对这一省情,为了加快湖北的发展、促进湖北的振兴崛起,使湖北能以雄健的抢前争先的姿态进人ZI世纪,1995年,中共湖北省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跨世纪的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尽快将黄石、荆州、襄樊、宜昌、十堰…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定规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聚,城市化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委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指出:“推进城市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化城市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的转变,真正实现城镇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许林 《现代领导》2014,(9):24-25
镇级市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一种新的行政区划的规划。所谓“镇级市”,并不是指镇的行政级别的提高.而是一种强镇扩权的运动,即赋予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镇更多的自主性.在这些镇由镇级政府承担起县级管理的能力,解决责大权小的问题.推动城镇向城市转型。它通过县级政府的权力下放,由镇级政府直接建设、管理和经营超大经济强镇,促进强镇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镇级市是一个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新概念,一个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探索。一个将经济发达镇建设成为“小城市”的新尝试。“镇级市”,本质上是农村城市化的一种有效推进方式,核心是以一个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和管理一个镇,要害在于给哪些强镇扩权。推动其新型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实现湖北城市化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湖北城市化研究报告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课题组所谓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人们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伴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  相似文献   

15.
熊思远 《创造》2003,(8):4-5
“大昆明”城市构划的提出,实际上可能意味着云南省城市经营理念和实践模式必须实现革命性变化。城市化(也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社会特征,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化、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城市化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引至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发生的;并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引至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两者相辅相成。早在“十五计划”的酝酿过程中,关于“城市化”的提法就曾引发过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采纳了“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付春 《求索》2008,(6):204-207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城市化无论城镇数目、人口、规模,还是城市建设和城市体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城市化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起步晚、起点低,总体健康正常,政府主导型,城市人口增长以迁移增长为主。然而,从城市化本质以及从长远观点看,各种影响城市化顺利发展的问题的“种子”已经埋下,并在“一五”期间初步显露,因此它也是新中国城市化的奠基与型塑时期。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产业的城市化及土地的城市化。批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是这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这里有必要从全局的、历史的、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或地域空间变化这个问题。土地城市化稍快于人口城市化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在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相似文献   

18.
一、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1、关于城市化的判定一般来说,城市是一个人口、经济在地理空间上的集合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即称为城市化。城市化的程度一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犯罪区域分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已遍及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与发展水平的各个国家,迅猛的城市化也引起了犯罪增多和猖獗这一棘手的社会问题。人们在研究城市化与犯罪的关系时,一般比较重视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的规模、类型、人口、文化、建筑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而较少研究犯罪在城市中的区域分布,特别是在大城市内的区域分布这一课题。文章认为大城市内部犯罪区域分布是由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分析了大城市内部犯罪区域分布的特点,并从中得到了三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青年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登耀 《前沿》2008,(1):190-1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进程当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实现着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人口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时于农村的广大青年来说,是何等的艰难。步履维艰的他们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艰难的抉择自己的茫茫人生。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