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如此。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但要使“蛋糕”越做越大且经久不衰,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在于知人善任,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于唯才是举,在于量才录用,即在于“三祥”皆俱。通观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著名企业的成功史,可见在用人上确实各有“出彩”之处。索尼——鼓励“毛遂自荐”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会因成功过于自信而失去创造力;而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在各  相似文献   

2.
《党建与人才》2002,(9):40-40
近日,一项调查表明:民营科技企业缺乏“企业家”。目前民营科技企业很多,但真正叫得响的还很少。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营科技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和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团队”;要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必须尽快“孵化”企业家,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企业家“团队”。面对数目庞大的民营科技企业,一些人戏称这里是有“企业”而无“企业家”,有小草而无大树。其中民营科技企业不少都是由科技人员自己开发产品,自己出来创办企业,科技人员既是开发者,也是创业者和经营者。这些人的特长在于研…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颇富现实性的节目——“点子公司”,耐人寻味,给人以启发。的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市场不仅需要“票子”,还需要“点子”。时下,不少企业找“点子”、讨“点子”、不惜重金买“点子”,“点子”已成为一种“思想商品”,“点子公司”由此应运而生,而靠“点子”走出困境、起死回生的企业也大有其例。  相似文献   

4.
郭万超 《前线》2014,(4):98-100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却鲜有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出现。“大而不强”是中国企业的“成长之痛”。中国制造业已取得三个“世界之最”: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但至今尚未有一个中国企业在全球“执世界制造业之牛耳”。  相似文献   

5.
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体制改革如何推进,企业都要始终如一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而一丝不苟。这是企业“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强之本。另一方面,时时处处受外部环境变量约束的企业又总是要“应变”,企业管理要适应外部变化调整管理的重点,充实管理的内容,改进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因此企业管理有一个应变的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僵尸企业     
《天津支部生活》2012,(8):48-48
“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该类企业不同于因资产问题陷入困境的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其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有学者认为,政府过多的介入会保护落后企业,造就“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多,而当前急需解决好三大问题。 一、理顺政企关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 要增强企业活力,需要政企分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需要把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企业独立自由进入市场竞争的根本点,是企业自主发展的关键点,也是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点或核心问题。 作为一个企业,最少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和权力,但现在国有企业一般都做不到。因为,“人还是那些人,制度还是那个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在国有“企业”还够不上称企业。只有把“母子”(政企)分开,让其“子”进入“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经受锻炼,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才会有质的变化和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在鲁西,有一家多次荣获“全国电力系统先进单位”、“全国节能降耗先进单位”、“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多项省级荣誉称号的电力企业,名字叫茌平县热电集团;在茌平县热电集团,有一位先后荣获“山东省电力系统标兵”、“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名字叫张学信。1972年他就进了这家企业,1984年挑起了这家企业“一把手”的担子,不过当时这家企业不叫茌平县热电集团,而叫茌平县发电厂。  相似文献   

9.
新望 《唯实》2000,(7):29-34
明眼人可以发现,近两年苏南乡镇企业内部发生了分化。极少数企业被“抓大”“扶大”后变成了由市(县)领导亲自经营的类似于地方国营的“准国营企业”,而多数企业转制(有的已经破产,有相当一部分实际已资不抵债)之后依然处在惨淡经营之中。同时又有另一批企业如同黑马猛然间蹿了出来,这些企业有极强的“民办性”,甚至还有着浓厚的“合伙经营”或“家族经营”的色彩,而其领导人则相对固定,多由企业家强人产生,务实经营,不搞浮夸。这些企业大多属村办集体企业或挂名的村办、镇办集体企业。通过转制之后,这类企业变成了真正的“企…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7,(6):109-110
信行天下 自古“德才兼备”才被人尊崇,为什么“德”放在“才”的前面,而不是“才德兼备”,可见“德”更被重视。“德”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其中诚信更是不少企业录用人员的首要标准,甚至有些企业招聘时明确表示“有才无德莫进来”,看来,品质比才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吴昊 《理论与当代》2016,(12):48-49
企业的硬实力有形看得见,软实力无形看不到。而无形的软实力,足以支撑企业长久不衰。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象征。企业文化能不能持久落地,如何长久接地气,既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要针对时代特征性,不断发现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短板,从而提出既符合企业实际,又有创新实用的思路.通过积极探索“落地”的途径,打通企业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企业文化接地气的具体思路主要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党建》1998,(3)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一是要解决“能改”的问题。企业推进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而不能一律化,搞“一股就灵”。笔者认为,所谓能改就是必须以“五有”为前提。一要有一个主要产品。如果企业原有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市场,不重新抉择产品...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传媒披露了河南省两大“航母”级大型企业沉没的消息。中原制药厂因“盲目求洋”,引进的4条生产线有3条不能用。而中州铝厂则因“贪大求多”,年生产能力不足20万吨,而设施却要按120  相似文献   

14.
行家之见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研究所所长魏杰说:中国的《企业法》已颁布多年,但迟迟不能落实。《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制定一年,但十四条企业自主权如月亮高悬,看得见,摸不到,企业叫苦不迭。为什么那么好的政策、文件,企业就是享受不到呢?关键是政府的改革严重滞后。魏杰风趣而形象地提出了“爹论”:在中国,政府是企业的“爹”,企业是政府的“儿”。二者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企业本应是经济组织,但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企业完全被行政化了,其特征有三:一者,企业的地位行政化。有副部级特大型企业,司局级大型企业,处级中型企业。企业都  相似文献   

15.
李俭 《前线》1992,(10)
众所周知,在电影界有个“双奖”,即“百花奖”和“金鸡奖”。而这“双奖”的评选过程却不尽相同。“百花奖”由观众评选;“金鸡奖”则由专家评选。企业产品的选评,虽然目前还没有象电影界这样的形式,没设“百花奖”和“金鸡奖”,但实际上却有这样的“双奖”:消费者的评价是具体反映到买与不买上,就象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在讲到“三个代表”的要求时,曾就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进一步谈到“企业文化”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中国先进文化,它当然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在内。因此,如何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切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而又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为此,本文围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这一专题就有关学者的研究简述于后,以期推动全国各行各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特”在哪里   在中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十多年来我国企业…  相似文献   

17.
罗新颖 《奋斗》2002,(3):38-39
近来,在我国理论界和企业上界,“企业文化热”不断升温,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进入哈佛课堂,更显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当我们透过这热闹的景象与成功个案,对我国目前的企业文化进行冷静理性地审视与思考,就会发现,在热闹后有冷清,成功后有危机,企业文化建设中“务虚”现象的存在,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星 《求实》1980,(Z2)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是不是有一个普遍盈利的规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个别部门、部分企业九不允许存在“合理”、合法的亏损?怎样理解斯大林同志提出的“高级盈利”概念?很值得研究。我提出一点粗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我认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有一个普遍盈利的客观规律,而不允许存在个别部门、部分企业的“合理”、合法的亏损。(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把集体所有制企业放在一  相似文献   

19.
反腐广角镜     
《党风与廉政》2003,(11):47-48
反腐观点让职务消费公开化随着党政司法机关“小金库”的取消、财政与罚没收支两条线、国家机关财政开支集中管理等治腐措施的推行,公务员系列的“职务消费”受到愈来愈严格的限制。对此,一些官员采取的对策是把他们的开支拿到属下的企业去报销。因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比财政拨款单位的开支弹性大。由此可见,企业的“职务消费”漏洞更大,而“厂务公开”则是达成此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领导人的工资(年薪)、奖励、兼职、补贴、住房等属于个人收入与财产方面的,一般有定数可查,要公开比较好办。而他们的“职务消费”则比个人收入更具有不确定…  相似文献   

20.
尹辉 《当代贵州》2011,(9):54-55
现在的吴月红有个“梦”,希望把自己的建筑、建材企业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贯通产业链的集团公司”。而16年前,他“不过是觉得务农很难发家,想出去闯荡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