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迁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从小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他读了许多明代史书,发现其中有不少错漏。于是立下志愿,要重新编写一部真实反映明代历史的编年史,传给后代。编书就要看大量的书籍和占有第一手材料。可是他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到处求人。为了收集到有用的材料,有时他要带着铺盖和粮食.跑上百里路去借阅、抄录。这样日积月累,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引证100多家的著述,细心校正,反复比较.修改6次,终于在1647年编成500万字的《国榷》初稿。正当谈迁为自己多年劳动的成果而高兴水时候.万万没有…  相似文献   

2.
说起全国人大代表方志远,就不得不提明史。自2010年应《百家讲坛》栏目之邀先后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与《万历兴亡录》后,方志远声名鹊起,公众开始知晓这位学术功底扎实、为人严谨低调的历史学家。有不少的媒体称他是目前最火的“学术明星”和“国学明星”,但他似乎不太理会这样的头衔,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更愿意别人只把他当成一名普通的代表和一位教授历史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明史·贵州土司传》是研究明代贵州民族史的基础史料之一 ,历代史学者出于对《明史》的信赖和遵从 ,也十分珍视《明史·贵州土司传》。但由于《明史》主编及参撰人员对土司列传类的内容重视不够 ,再加编修《明史》时已去明初三百余年、距明亡亦近一个世纪。因此 ,《明史·贵州土司传》出现了诸如史实交待欠明晰、领属关系不清楚、地望考订不周详等重大误漏 ,给相关民族史研究造成了诸多的混乱和失误 ,本文依据《明实录》对其进行了初步订正  相似文献   

4.
近读《明史》,豁然发现明代尤其是明初的普法经验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炳文教授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写道:“明代的法律制度是非常应该认真研究的。《明史.刑法志》作为记载明代法律制度的集成之书,给我们提供了有关明代法律制度演变、实施的大致轮廓,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史实错误、律条疏漏、案例讹传等,这种疏漏和讹误无疑对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误导和障碍。因此,纠正《明史·刑法志》的讹误,补充其遗漏,  相似文献   

6.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二》景东条载:“(洪武)十八年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北吉寨”(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4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思伦法攻景东之地不是“北吉寨”而是“者吉寨”。今考说如下:一、《明太祖实录》卷一八。洪武二十年春正月丙子(1387.2.13日)条说:“初,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者吉寨。”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二》所说为同一史事,但二者一作“北吉寨”,一作“者吉寨”,究竟谁是谁非?《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与《明实录》出现异文,不外乎两种情况。1.《明史》纠正《明实录》的错讹。2.《明史》抄录《明实录》史料时发生舛误。此属后一种情况。证据是:  相似文献   

7.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传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传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相似文献   

8.
汉字趣谈     
观察一下燃烧着的火,再看看“火”(huǒ)这个汉字,不难发现它与火的自然形态之相象。最初的“火’即“■”字,其实就是在描绘燃烧着的火。火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安逸,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于是,与火相关的词也应运而生,如“火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明清时期有位爱国历史学家谈迁,从29岁时开始撰写明代的编年史《国榷》,六易其稿,历经27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500万字的手稿。就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手稿在一夜间被盗走,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此时,谈迁已经50多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从头收集资料,经过9年的时间,终于第二次完成了《国榷》的手稿,前后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传世著作。那么,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挫折是一柄双刃剑,它们同世界上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是好事也是坏事。挫折是坏事,因为挫折给人身体、心理上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0.
廖保平 《同舟共进》2014,(11):86-87
在古代,扮演反腐这一角色的是御史府或御史台,当然后来也有都察院之类的称谓。御史不理庶政,过去叫“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明史》),这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那么,古代的御史是如何反腐的?  相似文献   

11.
神坛火警告急罗瑜权有人说,火是”人猿揖别””的分界。人类自从认识了火,就感受人给人类带来的光明和温暖,带来的幸福和智慧。但是,我们也不可回避,火的灾难性。人类一旦违背了火的规律,就将遭受到火的惩罚。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的地区,求...  相似文献   

12.
火的使用是人类社会“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火又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又常会遭到火灾的侵扰。先秦时期,在长期用火过程中,人们对火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火灾的防范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先秦时期的人们在防火救灾的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人人皆知的自然现象。在二千多年前,祖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把“火”的概念引入了中医基础理论之中:“木、火、土、金、水”——即阴阳五行学说,把“火”的自然属性虚拟为人体五脏(脏象学说)生理功能取象类比的元素之一,同时在人体生理功能系统的阴阳平衡中,把“火”归类于“阳”的征兆,而且又把它一分为二:“实火,虚火”。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晋中一带,过元宵节有闹社火的习俗。所谓社火就是节日的民间集体游戏,其中一个重要节目是垒火,又叫烧旺火。社火、垒火、烧旺火,反正都和火有关系,图的是红红火火,祈盼日子越过越好。具体的做法是家家在大门前烧一堆火。山西盏产煤,过去的做法是用大块煤炭在门前垒一座小煤塔,到了晚上,点起火来,熊熊燃烧,人们在火前唱歌跳舞,闹腾到午夜。  相似文献   

15.
火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火的出现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带来生活中的方便。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火也一样,如果掌握得好,火可以造福人类,假如失去控制,火就成为灾害之源。   关于火灾的案例举不胜举,给人的教训也是深刻而痛心的,作为一名保安队员你又是否知道这些火灾是由哪些隐患引起的呢 ? 从整体来看,目前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电气故障,用火不慎,煤气管道漏气,违反安全规定操作,吸烟等。资料显示表明,我国每年发生的火灾仅有不足 1%的事故是因雷电等自然因素偶然引起的, 60%— 80%…  相似文献   

16.
嵩岳黄河钟正气青天白日鉴孤忠记明代抗倭名将李天宠张正轩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诞生于河洛大地的明代抗倭先驱、光耀史册的李天宠却鲜为人知。《明史·李天宠传》载道:“张经……其年十月与巡抚李天宠俱斩,天下冤之”。李天宠,何...  相似文献   

17.
二凤 《中国减灾》2008,(11):51-51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对于火灾,  相似文献   

18.
繁文受杖     
繁文受杖黄莺《明史·列传第二十七·茹太素》记载:明洪武举人泽州(今山西晋城市)茹太素,曾任刑部侍郎,后因过失被降为刑部主事(正三品降正六品)。一日,他上了一个万言奏疏。明太祖朱元津令人诵读,听了很久,仍未说到他认为有益的正题,于是大怒,召来茹太素当面...  相似文献   

19.
’94武汉火灾备忘录蒋爱霖,程亥秋火,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假若生活中没有了火,后果将不堪设想。火,又是无情的东西,一旦成为灾祸,就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近几年城乡失火率不断上升,火灾损失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1993年我国特大火灾数...  相似文献   

20.
写党史     
写党史桂明史界数二胡①,奋勇著新书。春秋笔、满洒玑珠。无韵《离骚》千载读,乾坤壮,民心舒。冷凳十年余,。青灯伴微躯。春潮急、命笔当驹.常记此身不是客,四化业、共奔趋。注释:①三胡指胡乔木,胡绳、胡华等中共党史专家.写党史@桂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