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错案追究制是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配套措施,由全国各法院自行设立的法官责任追究制.其目的在于克服司法不公、确保审判质量.然而,错案追究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诸多弊端;理论上设计的错案追究制也不够完美;法律、事实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错案”的界定显得无所适从;错案追究制又不能与审判方式改革的许多内容和谐运作,因此笔者倾向于不赞同在中国搞错案追究制.  相似文献   

2.
对错案追究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错案追究制是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配套措施 ,由全国各地法院自行设立的法官责任追究制。其目的在于克服司法不公 ,确保审判质量。然而 ,错案追究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诸多弊端 ,理论上设计的错案追究制不够完美 ,法律、事实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错案”的界定显得无所适从 ,错案追究制又不能与审判方式改革的许多内容和谐运作。因此 ,笔者不赞同在中国搞错案追究制  相似文献   

3.
试论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 ,其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审判委员会履行法定职责不够全面 ;审判委员会制度与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相矛盾 ;审判委员会组织的行政化难以保证审判质量 ;审判委员会制度不利于落实错案追究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政情 ,准确界定重大、疑难案件的范围 ,严格控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数量 ,转变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程序 ,建立委员间接听审制度、回避制度、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时限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及记录签阅制度 ;改革司法权行政化模式 ,实行审判委员会委员精英化。  相似文献   

4.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按照“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冤案、错案追究制度”的要求,在总结各级法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审判自身规律和特点,制定了《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为实现人民法院执法责任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那么,人民法院怎样才能有效地落实执法责任制?本文就此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组织形式,它设立的初衷是作为审判工作的一个集体领导机构,总结审判经验,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重要问题.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审判委员会制度越来越显现出与设立初衷的背离.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审判委员会制度设立的先天的缺陷和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6.
探索审判管理新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是审判管理改革的先决条件。审判管理观念的转变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管理目标从单一走向双重 ;管理理念从权力本位走向法官本位 ;管理模式从行政走向审判 ;管理权运作从纵向走向模式 ;监督机制从外部走向内部结合。审判管理新模式的内容体现在建立七项机制 ,即 :落实公开审判 ;还权于合议庭 ;实施分权制约 ;全面质量管理 ;审判民主化科学化 ;培养高素质法官 ;完善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7.
审判方式,是审判行为和当事人、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的运行方式。审判行为是法官以国家名义所依法实施的法律行为。在诉讼活动中,审判行为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言自喻的决定性。所以,审判方式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审判行为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辩论主义完美运作的条件为支点,通过对英国、中国(台湾、大陆)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比较研究,论证世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加强法院职权的趋势,揭示我国大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些误区以及在改革中完善当事人与法院角色分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已成为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民事审判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并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有其必要性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应突破法律规定另搞一套 ,应由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 ,提高审判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心证自由的层次性分析及其客观化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证自由有两个层次 ,即狭义上的心证自由和广义上的心证自由。自由心证制度将会受到更多制约是大势所趋。其主要受心证主体客观条件、诉讼程序内在规律、证据法律规则、经验和逻辑规则、心证公开制度的制约。要使自由心证制度在我国走向理性化、规范化必须提高法官队伍的素质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和错案追究制 ,推动我国现有诉讼模式尽快向当事人主义过渡 ,并切实保障心证过程公开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末,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决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被正式提出,由此,司法改革成为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P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学者将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视同于八十年代末期展开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产生的背景:“尽管在时间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于当前全面铺开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发轫于审判方式改革。但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整体司法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发性动力是基本一致的。”(2)虽然我国司法领域中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  相似文献   

12.
关注“程序正义”或“形式正义”是西方现代法律的一个显著特征 ,尽管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提上日程 ,但作为“发现真实”这一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关键环节 ,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司法实务上都难以实现满意的论证 ,本文以民事诉讼中的“事实”为起点 ,探讨法律真实性的内涵和著名法学家韦伯的“形式合理性”学说 ,在考察法律实际运作状况的基础上 ,从法社会学角度探讨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辩论主义完美运作的条件为支点,通过对英国、中国(台湾、大陆)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比较研究,论证世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加强法院职权的趋势,揭示我国大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些误区以及在改革中完善当事人与法院角色分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能动司法包括审判上的能动司法和审判外的能动司法,具有情法兼容、调判结合等特点.在中国完全遵守西方传统的司法克制的运作方式,效果不尽如人意,从法的运作和权利意识的关系来看,能动司法在遵守了西方基本法治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的传统法文化相适应,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法律运作方式,可以为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运作提供一个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九十年代初期即开始探索审判方式改革,1994年正式起步。当时各类案件逐年上升,审判力量却相对不足,审判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已成为突出矛盾。加之人民群众要求法院增强审判透明度,审判活动向社会公开,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形势逼迫法院必须进行审判方式改革。1997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改革和完善审判方式的决议》实施后,我院以此为动力,加快改革步伐,使审判方式改革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坚持以公开审判为重心.以“三个强化”为重点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公开审判是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审判程序问题,以及美国视角的庭审控辩技巧。在现代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审判程序是全部诉讼活动的中心所在。审判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体现了一国诉讼制度的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最终承担着体现社会正义的使命。我国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作了重大修改,其中有两个热点问题,即律师辩护制度和审判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构成了这次刑诉法修改的核心,它带动和影响了其它程序的改革。在研讨法庭控辩技巧的同时,应当对中国的审判程序有个总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法官释明权是两大法系主要国家针对辩论主义的弊端而构建的制度。我国应在改革民事诉讼审判方式的同时,在满足司法权威性和实体公正性的目标下,构建法官释明权。另本文还探析了法官释明权在民事审前程序中的运作。  相似文献   

18.
错案追究制是近年来司法改革中较受学界关注的情况,它体现的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责任范围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官审判过程中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两个阶段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程序中事实的特征分析,以明确在现代法学背景下,法官应承担责任的范围.司法过程是一个严格的程序过程,以程序公正为其价值追求,这是本文论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进程中,需要注意几个相关问题,一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二是要正确评价民事审判方式,把握好改革的出发点,三是形成社会合力,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缺席审判的方式,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价值基础,应当合理权衡公正与效率的价值需求,充分考虑缺席审判的程序正当性。在我们的刑事诉讼中,如果能够合理设计缺席审判制度并有效规范它的运作,将会解决当前刑事诉讼中存在的某些相关问题。在我国确立缺席审判制度,必须明确缺席审判的适用范围,在合理控制缺席审判的发生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使缺席审判的运作合乎程序正当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