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广东广州城隍庙重修后对外开放,海瑞是三位"城隍爷"中的一位,当地官员参加仪式时特地拜了拜海瑞,祈福"没有腐败分子"。官员"拜海瑞"让不少人感到惊讶。(10月31日《新快报》)  相似文献   

2.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世界 邓小平作为领袖人物,一生中接触的人数以万计。 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不爱串门,不拉关系;除了 几个极个别的老战友、老邻居,他谁家都不去。”但这并 不影响邓小平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邓小平自有他做人处世的原则,有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独特魅力。 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 邓小平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这在对待他的“上级” 毛泽东问题上表现得很鲜明。 在中国历史上,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大人物”的态度,往往看他对另一个人生前身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是“鞭尸”还是始终如一,由此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号召学习海瑞精神时说,海瑞敢于进陈,不怕杀头,他被关到监牢里,但当海瑞听说嘉靖皇帝去世时,抱头大哭。这说明海瑞对嘉靖皇帝始终如一。毛泽东对海瑞这一点特别推崇,他号召学习海瑞精神。在毛泽东生前,邓小平对他十分尊敬。他关心毛泽东,尊重毛泽东,是毛泽东的优秀学生和得力部下。  相似文献   

3.
好官的标准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官场认可,老百姓亦称道,像范仲淹;有一部分官员老百姓极力推崇而官场却不容纳,如海瑞;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官场和民间都存在争议,像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更多的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  相似文献   

4.
正明代海瑞,据《明史》记载:“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一生清贫如洗,至死仅余十余两银子,竟不足以支付丧葬之费,虽穷困至此,海瑞却坚决不触碰法律的底线。海瑞坎坷一生,仕途波折,唯有对法律的信仰从未改变过。在海瑞眼里,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升官发财与他没半点干系。  相似文献   

5.
正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海瑞被这当头一棒打昏了。他正兴致勃勃地推行他的宏大计划,"正欲为江南立千百年基业",正调动全部精力,和应天府的豪绅大户们作战时,后面射来的一支冷箭轻轻地取走了他的政治生命,粉碎了他的全部政治梦想。海瑞不知道,像他这样不明白游戏规则的人,只会被高明的玩家当作一枚冲锋陷阵的棋子,发挥完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1,(17):80-80
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相似文献   

7.
据传,海瑞上疏直谏获罪皇上被下监狱后,狱中有个叫张瑞的小卖对海瑞的为人很是敬佩,故处处给海瑞以照顾,并经常弄些药未为海瑞治病。后来张瑞对奸臣加害忠良不满,辞官归故里耕田。海瑞出狱后越三年任了应天巡抚。一天,他去拜访恩人张瑞。张瑞知道后,却划船躲进了芦苇荡,使海大人吃了闭门羹。事后,有人说张瑞是大傻瓜,有人笑他不懂人情世故。张瑞却说:“论礼节,我这样做不合适。但这样也省了以后诸多麻烦。万一我与海大人交往密切些,张三要我去向海大人说情,李四要我去与海大人拉个关系,王五要我去给海大人送一份厚礼,我到底…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咸阳,把秦王朝的重宝财物府库封存起来,不收受百姓送给他的牛羊酒肉,实行约法三章,还军霸上。刘邦此举使得“秦民大悦”,却引起了项羽手下主要谋士范增的疑惧。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范增的分析是深刻的。这种从一个人的生活作风判断其政治志向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对后人启迪非浅。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个政府、一个官员在行为上是否廉洁,关系到能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关系到他或他所代表的政府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政权才能巩固,天下方能长治久安。宋朝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明代海瑞把官吏清廉与否,与皇朝“立千百年基业”、“求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把海瑞这个家喻户晓的大清官搬上荧屏。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电视剧《海瑞》的优劣、艺术得失先不去管它,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海瑞其人如何。  相似文献   

10.
詹末 《党建文汇》2007,(4):44-44
海瑞一生践行忠孝二字。他结过三次婚,纳过两个妾。大夫人在生了两个女儿后因与婆婆不和而被休;二夫人刚结婚一月,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被逐出家门;后来三夫人在极为可疑的情况下病死(海瑞曾被人参劾为谋杀),另有一妾则于同月自缢。  相似文献   

11.
海瑞字汝贤,号刚锋,广东琼山县(今海南省海口市)人。他的性格和他的号一样,“刚锋”异常,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竟敢直言上疏皇帝,又敢与总督大人抗衡,因而给当地人留下“海刚锋”“海知县”“海青天”的名气。海瑞的疏文,洋洋洒洒数百言,据理而谈直斥君非,实在算得上一篇历史文献。其大意如下:日前严嵩罢相,也不过就是严嵩受到极刑,也算是略快人意吧。不过严嵩罢相之后,也不过就是严嵩没当宰相以前的状况罢了,政治并不怎样清明,比起汉文帝来那就是差远了。天下人不满意陛下已经很久了。古代君王有过,靠臣子们来匡正。今…  相似文献   

12.
正说到"骂皇帝",许多人都会想到海瑞。海瑞确实骂得痛快淋漓,直接说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有刺激性的是这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过,别以为只有海瑞才敢这么痛骂皇帝,宋人骂起皇帝来,比海瑞凶得多。  相似文献   

13.
吴钩 《廉政瞭望》2014,(5):48-48
说到“骂皇帝”,许多人都会想到海瑞。海瑞确实骂得痛快淋漓,直接说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有刺激性的是这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过,别以为只有海瑞才敢这么痛骂皇帝,宋人骂起皇帝来,比海瑞凶得多。  相似文献   

14.
近来,海瑞这个人治的教具,又被一些人搬了出来,掀起了一股新的"海瑞热"。笔者以为,对海瑞的这种大张旗鼓的宣扬似乎与我们当前建设法治社会的步调不大和谐,应该对这股方兴未艾的"海瑞热"狠狠地泼上几盆冷水。海瑞,何许人也?此人在《明史》里有传,虽不足论,但却可史,不妨一  相似文献   

15.
于溟跃 《奋斗》2014,(12):63-64
海瑞,人称海青天,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一生忠君爱民,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虽然清贫却坚持清廉做官,洁身自爱,敢于和贪官污吏,豪强势力作斗争,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他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海瑞对国家和君主,可以说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嘉靖皇帝掌握着全国最高权力,可他却迷信方术,沉迷于修道,20多年守在西苑,没有上朝,终日与经文和青词为伴;海瑞出身于穷乡僻壤,原本朴实无华,却被卷入政治漩涡,他虽然成了一个吏治的典范,但其世界观却与现实不和,他的道德观念在当时看来似乎过于理想了,在那样的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有人说他是“性格古怪的模范官僚”(胡忠信:《极权主义下的道德抉择》)。  相似文献   

16.
《海瑞罢官》始末袁韵宜《海瑞罢官》戏的由来1959年初,毛泽东主席在上海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针对当时存在的不敢讲真话的作风提出"要提倡海瑞精神,海瑞敢讲真话。"①当他看了湘剧《生死牌》,又对戏中出现的南包公海瑞能无私无畏为民除害很为称赞,再次提出:"...  相似文献   

17.
梁衡 《党史文苑》2009,(1):54-56
中国古代有一句为政格言:"文死谏,武死战。"国家的稳定全赖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各守其责。神武之勇,战功卓著,名扬疆场者被尊为开国功臣、民族英雄,如韩信,如岳飞。敢说真话,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者为诤谏之臣,如魏征,如海瑞。进入现代社会,讲民主,讲法制,但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微观     
《廉政瞭望》2013,(12):12-13
陈季冰:当代中国舆论场中存在着两种指向相反的泛道德论。第一种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型,即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被批评对象,比如,它认为每个政府官员都应是海瑞,否则便应撤职查办;第二种属于“自我道德洁癖”型,它“理性”地要求批评者凡事先内省,仿佛只要我们自己还没成为圣人,就无资格批评任何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李金华,这个近年来国人关注较多的名字,对老百姓来说。是希望的象征,而对于一些不喜欢他的官员来说,他是“潜规则”的破坏者。 对于主政国家审计署6年的李金华来说,每年6、7月间向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是例行的规定动作。 但他所开列出的那些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却如同定时引爆的炸弹,掀起逐年升级的审计风暴,让中国公众期待、振奋、警醒,也让一些官员畏惧。  相似文献   

20.
海瑞智惩赃官张兆均海瑞在浙江淳安当知县期间,一天,明朝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胡公子仗势欺人,作威作福,嫌驿站的马匹不称心,就大发脾气,喝令爪牙把驿支捆了,倒挂在树上。驿站的人吓慌了,赶忙跑到县衙把此事报告给海瑞。海瑞听过报告后,立即带人赶到驿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