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道德对于增强主体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形成和谐、良善的网络秩序等都有积极意义。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为网络失信、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冷漠、网络恶俗等,是网民在现实社会当中所具有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信念问题在网络领域的表现,是国家、社会、主体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失序造成的。通过提升大众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公德建设、注重网络法治、纠偏网络"泛娱乐化"、抓好网络舆情管理、培育网络公共文化等路径,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失范治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网络价值观问卷,从网络政治观、网络道德观、网络学习观、网络婚恋观、网络择业观、网络消费观等六个方面对浙江省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对网络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能较客观地认知到网络对现实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有待增强,网络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也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3.
徐翔 《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发生了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重要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就需要全面发挥网络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建设等城市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社会的网络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文明是人类网络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其功能和目的在于向网络主体提供一套文明的网络行为模式、方向和标准,建构一个合理有序的网络社会秩序。研究网络文明的特点,把握网络文明的规律,对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网络文明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普世性和自律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综合性。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有技术防范、行政监管、法律控制、道德约束、行业自律、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网络公共领域是现实社会公共生活的网络延伸,也是开展社会治理、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平台。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网络治理方式落后,网络公共秩序混乱,网络造谣、侵犯隐私、网络诈骗等问题,对此,应积极推动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法治化,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普法宣教等方式营造健康的网络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随着因特网为主体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一种新的职业,即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知识、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和经营,以提供信息产品服务的网络职业便应运而生了。网络工作者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者、网络信息产品服务的提供者等,他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道德。我们把网络职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养成、遵守和显现出来的具有网络职业特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称为网络工作者职业道德,简称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去人文化"易致工具理性之困,网络信息"同质化"易致网络社会生活物化,信息碎片化和单子化易致网络生活"去意义化",网络交往"去身体化"易致主体自我中心主义之困。为此,在网络治理上,需要建设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增强其网络应用、网络辅导咨询、网络舆论危机管控、校园网络文化和学风建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行为的规范与引导等职业能力;创建微博、微信、便携式智能终端等社会化网络平台,健全官方博客圈和社群博客圈等网络社区,开辟引领社会风俗的特色博客、微信,加强网络场域建设和治理;加快制度建设,强化法律治理,规范网络传播内容和行为秩序;推进网络技术治理,强化信息筛选;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推广网络道德规范,制定载体自律公约,推进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建设,构建化育机制;网络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完善国家、社会、职业媒体对草根媒体的引导、规范,增强网络个体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青少年之间的网络欺凌行为也日渐增多,网络欺凌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等七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之一,其态度、意见和情绪既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又受到自身网络素养的影响。认识和处理网络舆情反映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并影响网络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体现在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起始阶段、扩散阶段和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10.
李建红 《前沿》2004,(8):130-131
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着重网络技能轻网络道德的现象 ,由此也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严重。规范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两手抓” ,既重视网络技能也要重视网络道德。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校园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吴云才 《人民论坛》2012,(26):170-171
网络生态危机是基于网络文化主体对网络的滥用和误用而导致的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安全威胁、垃圾信息泛滥、信息侵犯加剧、信息综合征频发等。网络文化主体的道德培育,需要采取确立正确的网络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网络生态伦理的监督机制、遵循网络生态伦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孙随根 《传承》2011,(18):50-52
我国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存在着管理主体多元、机制不健全、理念滞后、队伍素质低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设立专门的网络宣传与网络舆论的管理引导机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上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机制等,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要健全网络舆论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法制教育和网络舆论引导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杨丽英  郁有凯 《人民论坛》2014,(11):114-116
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之一,其态度、意见和情绪既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又受到自身网络素养的影响.认识和处理网络舆情反映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并影响网络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体现在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起始阶段、扩散阶段和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问题多样化与突发性,使得国家、组织和个人对网络社会的深度治理都有迫切需要。网络社会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变革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与现实社会相联的一种实体性、关系性的社会存在形态。运用系统论方法将网络社会的主体分为实体类与关系类两种。实体类主体划分为网络主体、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和网络话语,关系性主体划分为网络舆情、网络法律、网络安全和网络文化。据此,深入阐述了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的模式,希冀推动网络社会有序运行和促进现实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5.
网络道德焦虑是网民在网络中呈现出紧张、不安和非理性心态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道德焦虑所涉及的网民数量增多,化解网络道德焦虑,成为治理网络乱象的现实需要。为此,应该从网络道德焦虑产生的群体与个体心理机制出发,从治理、引导、培养网络道德角度探讨网络道德焦虑的纾解之策。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网络法治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网络法治十分迫切与必要,必须把握加快网络立法、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加强网络国际合作三大关键,加快推进网络法治。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服务,也带来了网络舆情的连锁反应。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高,是应对当前复杂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辅导员对网络舆情关注不及时、不准确,网络舆情处理中职责不明、能力欠佳,大学生网络引导机制不完善、缺乏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技术支持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因此,文章提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网络舆情的调查研究能力、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能力、部门沟通与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能力、舆情引导的决策判断与落实能力五个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型网络犯罪高发,特别是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销、网络传播淫秽信息等刑事案件中,涉网元素应用越发广泛,电子数据成为新型网络犯罪刑事案件的"证据之王".针对高发涉网犯罪的特性,首先讲述网络在线提取的法律适用与方式方法,探索网络在线提取在多场景下的应用,从自动化技术和大数据思维开展网络在线提取,数据赋能,活学...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打造出了一个虚拟、匿名、开放的网络环境。但由于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公众网络道德培养还不足以满足现阶段网络发展的需要,道德失范行为频发,道德问题凸显。通过在网络活动中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公民的网络道德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网络道德的困境局面将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0.
青年群体道德观、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自律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尚待加强,极易受到网络负面思潮的侵蚀,容易产生各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此,我们要增强青年网络道德自主性,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网络监管效力,构建青年网络道德失范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