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竽 《法制与社会》2011,(29):240-241
为使监狱警察培训能更适应复杂社会变迁的需求,有必要在培训中适当应用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通过培训采贯穿复杂性思想,进而促使监狱警察通晓“统一性和多样性融合”之理,理解唷序性和无序性交混”之理,领悟“个体与环境相互渗透”之理,明白“理解自我应先理解他者”之理,把握“整体与部分关系”之理,省察“封闭与开放关系”之理。  相似文献   

2.
“盛情”是否难却?这要看是真情.还是假情?“盛情难却”,是以“情”为基础的.比如血缘之亲、同窗之谊、战友之情等,都能产生“盛情”,这种“盛情”是真挚的,“却”之较难、“却”之不妥。对于那些“金钱朋友”,一旦瞄准了你手中的权力,为了得到他所求的目的.也能产生“盛情”,然而,这种“盛情”是虚伪的,是假情,要真“却”,若当“却”不“却”,则会上大当,到时晚矣!  相似文献   

3.
李琛 《科技与法律》2004,(1):J001-J001
此法题别裁第一回也。“别裁”云者,非“别出心裁”之自夸,实与“正论”相对,属不登大雅、难入正殿之言。所记之事,皆为执教之时不忍以“良药苦口”以劝学,故尔点缀之零星闲谈,有“糖衣”之功,用一“裁”字颇为相宜。片言琐论,难成正果;敝帚自珍,鸡肋不弃。幸得《科技与法律》杂志社王曙光先生之勉,将“无才可  相似文献   

4.
知行合一是个哲学的命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来的儒者又有了“知在行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的论述。“知”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之“知”,是对前人认识到的已知世界知识的继承,二是认识之“知”,是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新发现。“行”就是在“知”指导下的活动,“行”不能违背“知”。“知”“行”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知易行难”二是“知难行易”,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知行合一”。我们执法者在执法规则面前,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题记:“法院之判决几乎以各鉴定机构之鉴定结果作为认定事实之依据.故鉴定制度设计是否周全,直接影响司法机关之审判品质,并可深刻强化对人民诉讼权利之保障。”因此,在科学证据受到推崇的新形势下,如何防止“伪科学”证据或“冒牌专家”的司法鉴定意见进入法庭,即如何设定“守门人”的职责。已成为我国司法鉴定法律制度重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古老的学术史,恐怕要算《庄子》之“天下”篇了。此篇文章对当时百家之学各有褒贬,指出诸家缺陷均是“得一察焉以自好”,其原因则在于“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如此自然不能看到“天地之美”、“神明之容”了。  相似文献   

7.
作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有着“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美誉,它还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且“宜于昌盛”。  相似文献   

8.
金言 《政府法制》2005,(21):26-29
“做秀”是从“做作”引申而来的,指 有意造作、不自然、卖弄的意思。说白了 就是搞形式主义。近几年来领导干部“做 秀”歪风呈蔓延之势,其危害之烈、损失 之重、群众怨恨之深,令人触目惊心,成 了劳民伤财的祸根。 “做秀”歪风四处蔓延 有人总结说:“做秀”歪风如同臭豆 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此,一些人对 “做秀”乐此不疲,几乎“秀”到了经济、社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委、省政府掀起的“责任风暴”与“治庸计划”,在社会引起强大反响。“治庸问责”主要针对党员干部精神之庸、能力之庸、责任之庸“三庸”问题,达到“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的效果。本文通过工作创新问责、工作目标问责,工作纪律问责和工作连带问责四个层次“问责”分析,探索建立“治庸问责”的长效机制,体现“治庸问责”针对性,强化系统性,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法治”意味着“多数人之治”(民主),“人治”则意味着“少数人之治”。但在我国古代的“法治”观念里并无此义。却认为法为道之用,因而在法治国家里执政者就是“执道者”。所以只有知道、行道者的“君子”才能承担这一神圣任务。而“君子”在社会里却是少数。所以,“法治国家”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之治”,而是“君子之治”。这一“法治”怎么评价?想就此谈点浅见,并与西方的“法治”观念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1.
律师     
“天地有方圆,方圆写公平。正义不分贫和富,法律伴你同行。”这源于《法律援助之歌》的歌词,体现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慈爱之心,援助之手,保护之盾”。  相似文献   

12.
《政府法制》2012,(36):10-10
新华网2012年12月5日登载吴定平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所涉范围之广、内容之细,彰显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在网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让人感觉非常“带劲”、“给力”。这种“带劲”“给力”体现在规定本身。细览这八项规定,如强调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等等,不仅具体详细,具有很强的量化性,而且便于监督和实行。  相似文献   

13.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老子》。意指天道之网宽广,谁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很稀疏,但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后来,“天网”之意从“天道之网”,逐步演变成“法律之网”,常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辞海》解释为“刑法”。《采史·太祖纪三》:“尧舜之罪四凶,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乎”。此时的涵义,已然演化成:刑法多而面宽,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它的惩罚。汉高祖刘邦,以六条定天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备受推崇,为汉室的千基伟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从秦始皇一统江山…  相似文献   

14.
安居在松江     
晓今  张同舟 《检察风云》2012,(12):50-51
享有“苏松财赋半天下”美誉的松江区,诚如它的古称“华庭”般,以江南鱼米之乡和轻工业强区的姿态亭亭矗立在黄浦江的上游。“上海之根,浦江之源,上海之巅”,这句地理地貌的概括,让奋斗在松江的人们多了一份自豪与雄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监狱学刊》2010,(4):90-93
《弟子规》讲“孝悌”、“谨言慎行”、“爱众亲仁,善以待入”渗透了博大的仁爱思想。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使罪犯常怀感恩之心,常抱信任之念,常有关爱之情,进而改变其自身狭隘的意识,改进处事的观念,提高自省意识,“能行五者于天下”,走出心理阴影,从而达到矫正罪犯心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程文浩 《政府法制》2009,(16):16-16
近两年,“隐性特权”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问题。从2008年引起强烈反响的某地区干部“出国考察”清单,到前段“特权车牌号”的存废之争,“隐性特权”的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情节严重”作为诽谤行为入罪的一个必要条件,恰当确定其认定标准无疑十分重要。而网络诽谤因其实施域境等的特殊性,司法解释简单地以“点击”、“浏览”、“转发”之“数量标准”作为“情节严重”的判断标准,不仅有司法“偷懒”之虞,更是凸显其实质上的不合理性;应当代之以“导致受害人的社会评价严重降低或者名誉严重贬损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近日无事,随意翻阅蒲松龄《聊斋志异》。读至卷五《骂鸭》篇,区区百字余,读来甚觉有趣。反复读之,掩卷而思,始觉“异史氏”之“一骂而盗罪减”之评语,绝非冤冤相报的“陈腐思想”可以评断。只是对“谁有闲气骂恶人”一句,即使今天,尤其是司法工作者更可作深入思考,此中大有深意。  相似文献   

19.
陈锋 《法制与社会》2010,(15):296-296
“证据之王”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和诉讼丈化经历着改朝换代,从神意、口供、自由心证,一直到指纹、DNA、鉴定结论以及电子证据等新生证据。古今中外其实并无“证据之王”,“证据之王”,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称呼。在实践中,必须消除对证据证明力大小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商无信不赢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前人总结出许许多多诚信的格言。如“人之所助者,信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巧诈不如拙诚”;“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等等。至于人际交往中讲诚信的动人故事,也是不胜枚举,著名的有“尾生抱柱”和“范张鸡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