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1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我所在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老三团六连,事变前担负着保卫新四军军部的重任,事变之际又是军部中路纵队前卫部队的尖兵连。这里我所回忆的就是六连在皖南事变中艰苦奋战,突出重围,五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九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七月,党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并宣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严正立场,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3.
1941年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中一手制造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主要事件。其间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遭到预伏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受到重大损失。这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确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不幸事件。但是,由于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正确方针,使事变后国内政局的发展,迅速出现不利于蒋介石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影响中国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事变发生后,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黄炎培等中间党派的一些参政员以国民参政会为依托,与国共两党几经磋商,提出设置特别委员会,作为解  相似文献   

5.
李辉 《湘潮》2021,(2):48-50
1940年秋至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阴谋策划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巨大损失,国共合作濒临破裂。面对严峻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出《中共中央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化解危机,狠击第二次反共高潮,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此举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对中国抗战的政局和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析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错误汤胜利俗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半个多世纪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近万名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迄今回眸,仿佛历历在目,令人痛心不已!痛定思痛,我们清楚地看到,蒋介石等人无疑是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但这是外因;从内因上说,...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丧失了在全国抗战中的合法政治地位,华中国共两军关系从此破裂。但新四军仍坚持不懈地开展对国民党军的统战工作(又称“友军工作”)。本文侧重探讨了新四军“友军工作”的特殊环境、工作方针的确定、实施情形,并论述了这一工作的特点。关于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友军工作”的研究,历来为人们忽略,本文通过对这一特殊问题的探讨,揭示了新四军在抗战中,顾全大局,对国民党军所一贯坚持的团结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从中央外事组到成立外交部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为了更好地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促进抗日战争胜利进行,1939年4月,南方局正式成立了对外宣传小组,1940年12月改称外事组,受周恩来直接领导。南方局外事组在宣传中共抗战立场和主张,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危险。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周恩来等多次会见美国驻华使馆官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八年中国共关系最紧张的一段历史.在皖南事变60周年之际,我向读者介绍我所知道和经历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0.
皖南事变后,不少人对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人所引导的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问题提出质疑.笔者试从当时的现实条件出发,就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问题谈点个人看法.1940年10月国民党当局发出皓电,强令江南(包括苏南、皖南)所有新四军部队限期北移.中共中央从团结抗战大局出发,于11月初作出新四军江南部队北移至长江以北的决定.至11月中旬,经叶挺与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谈判,顾祝同同意皖南新四军经苏南移苏北,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的关系目前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而抗战前期的情况似还缺少综合的考察。本文想就1936年至1941年皖南事变这5年间中共对美国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尊重历史秉笔直书刻意求新——读《烽火江南话奇冤——新四军与皖南事变》○余茂笈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抗战学术研究园地繁花似锦。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著名抗战史专家李良志教授所著《烽火江南话奇冤——新四军与皖南事变》(以下简称《话奇冤》)一...  相似文献   

13.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一次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它几乎使国共两党走向全面破裂的边缘,使抗战面临严重的危机。面对这一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地沉着应对,最终化解了可能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对全国抗战和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被俘人员中排以上干部有700多人被关押在国民党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17日,上饶集中营向闽北迁移的途中,新四军部分被俘将士在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赤石镇成功地举行了越狱暴动。  相似文献   

15.
皖南事变爆发,引起了舆论界的极大关注。这一时期,中外进步舆论,一致谴责国民党顽固派镇压异己、使亲者痛仇者快、破坏抗战大业的行径,呼吁国共双方团结对外,一致抗日,对于时局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南 《党史纵览》2001,(5):33-34
在皖南事变血与火的洗礼中光荣诞生 1941年1月上中旬,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大部牺牲、被俘或失散,仅2000余人突出重围。 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而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随后将华中各地新四军部队9万余人改编成七个师,继续在华中敌后广大战场坚持抗日斗争。3月17  相似文献   

17.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是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如何认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问题。目前,党史学界对此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①北移路线是国民党同意的路线;②北移路线是项英个人决定的路线;③北移路线是中共中央指定的路线。我认为北移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线。  相似文献   

18.
黎汝清在《关于‘皖南事变,创作经过答编者问》中说;“我在1964年9月,开始写提纲,便自认为已经把握了皖南事变的来龙去脉。”“我自认为弄得一清二楚才动笔却是实情。”还说:“……我有充分的信心,我觉得皖南事变不存在难以解答的问题。”并说他创作历史小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标准是“实事求是。说真话,露真情,求真理,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历史研究人员,只是皖南事变中突围幸存的一员。《皖南事变》小说看过两遍,有几个问题不敢与作者苟同,特提出来向作者请教: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40年代初,蒋介石一面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面加紧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郭沫若等人的160余种剧本不准出版和演出,其行动也受到国民党特务的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反共事变.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9000多人奉命由泾县云岭分成3路纵队出发向南绕道北移.6日黄昏,走到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的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所部袭击,新四军奋起抵抗.不久,陷入国民党军7个师8万多人的重重包围.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