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个秋天的傍晚,一位群众敲开一位党员的家门。群众:“这是春天你借给我买豆种的钱,我卖了蓖麻和大豆,有了收入。”党员:“你先别还我,赶紧把农业税交了。”群众:“都按时交了,这是余钱。”党员:“那你得找到一个致富的门路,光靠种地不行。”群众:“不种地别的也不会干呀。”党员:“你看人家有的养兔,有的养狗,还有的养鹅,收入是你的好几倍呢。你不会,乡里每月都有培训,而且还有很多的扶持办法。”群众:“弄不好赔了怎么办﹖”党员:“我帮你,咱俩住得近,有些项目可以一起干。”群众:“那钱……”党员:“明年你致了富…  相似文献   

2.
台胞丁焕清先生,1927年生,广东兴宁石马人氏。丁先生自1950年退居台湾后,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今年7月,他不顾年迈体弱,回到阔别整整50年的故乡。笔者感其大海般深沉的赤子情怀,就台海局势、祖国统一、中美关系等问题采访了丁焕清先生。 问:你离开家乡50年了,先谈谈你回家的感受,好吗? 答:这次回乡,应验了古人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虽少小离家,但乡音未改。自踏上家乡的土地,一种浓浓的乡情、亲情就充溢心间,这种情怀只有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才能体味出来,也只有…  相似文献   

3.
徐平欧 《湘潮》2012,(11):1-1
“你是哪里人?”平时有人问我时,我总是自豪地说:“湖南平江人,彭德怀起义的地方。”“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离开家乡56年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家乡,虽然在2002年初夏曾回过一次老家,但到现在又整整10年了。今年身体欠佳,从南京转到武汉疗养,这期间更加剧了我的思乡情,几回回梦里回老家,几回回思乡梦当年。  相似文献   

4.
我原名张有义,故乡在台湾彰化,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乡井、家山。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魂牵梦萦。人不可能一生都厮守在故乡,人们把人生旅途中最难以忘怀的地方称作第二故乡。闽南山区的安溪县、安南同边区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战斗的足迹,那里浸染着战友血迹,那里生活着一道出生入死、情比父兄的乡亲——安溪的山山水水都让我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5.
这是个天高气爽、阳光灿烂的金秋季节,我回到故乡增城。自1938年参加革命后,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已68个春秋了。1978年第一次回乡,曾作一首小诗说了我的感受:“穿街走巷觅陈迹,景色市容全不识.旧貌已由新颊换,惊叹人民回天力”。如今又过去二十多年,经过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街道拓宽了,高墙林立,整洁明亮,商品云集,品种齐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富裕繁荣的景象。岂止不见“陈迹”,简直是另造了一座新城。  相似文献   

6.
张喜  任慧 《奋斗》2005,(1):44-45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中共双城市委书记李学良从政的座右铭。他说:“我生于斯,长干斯,是这里的黑土哺育了我.是这里的人民造就了我.我要用我的一生来回报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就任双城市委书记两年多来.他用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  相似文献   

7.
审判长问一贪官:“多年来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那么,常送钱和送钱最多的人,你一定记得很清楚吧?”贪官愣了愣.咧开嘴说:“不瞒你,越是常送钱、多送钱的,我倒不在意,记不清了:但那些沾过我的光却一毛不拔的人,我倒是记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自1927年离开家乡韶山后.直到1959年才回到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什么位置.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韶山.思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徇私情的毛泽东,对故乡和亲友的牵挂和关切,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9.
李君刚 《奋斗》2009,(7):60-60
读报.一则报道让人感动:一离休干部在生命垂危之时,深知病入膏肓,便再三谢绝组织上安排的抢救措施。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既然病危无救.就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药物和国家赘财了。”当组织上出钱组织抢救之后,他要爱人从家里拿出5000元存款支付医药费。他说:“国家正在搞建设,有很多困难,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他临终前,告诉亲属和组织,在他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俭。有人说:“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特殊,我是个共产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生在农村,始终工作在基层的党员干部,已是40多岁的人了,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努力,走上了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有时候与同龄的伙伴相比,我感到很知足。我也很珍惜我的这份工作。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时候心里也很不平衡。近年来,一些触动我灵魂的东西却常常导致我内心天平的实衡:当我看到极少数党的高级干部走向堕落的时候,当我看到当代女大学生探讨“干得好,还是嫁得好”的时候,当我看到以《跑官》为题的小说和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报道的时候,常常产生疑惑,人,你应怎样保持你的航向?然而,当廷·巴特尔的事迹从…  相似文献   

11.
唐春元 《党史博览》2013,(12):15-21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改写日本僧人月性的一首诗,以留赠父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理想。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所以,从那时起直到辞世。毛泽东曾十四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韶山。  相似文献   

12.
在河西区尖山街道平江北里社区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梦·圆好梦”诗歌朗诵演讲会上,一位正在台上演讲的古稀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只听他激动地说:“我的梦是——衷心拥护共产党,终身学习不放松,尽力而为作奉献,服务社会和民众,实现居民新期待,携手共建幸福园。”老人名叫王先慎,从市地方铁路局党委组织部部长的岗位退休后,连续10年担任义务居委会主任,被河西区授予“优秀老年志愿者”和“杰出老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遥远的牵挂     
不知不觉,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四川已25个年头了。1981年,我参军来到了新疆,1984年复员留到了伊犁南岗水泥厂当上了一名工人。20多年来,虽然也曾回过两次家,但由于数年见不上父母一面,一种牵挂的情愫常常不由自主地萦绕在我的心头。特别是陈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谣,常常勾起我思乡的念头。2006年的春节,一种浓烈的思乡情促使我这个又有6个年头未回家探亲的不孝之子,向厂领导递交了探亲报告。想想这些年来,为了追求事业和人生的梦想,我远离故乡和亲人,虽然那种年年想见上亲人一面的想法早已成为奢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正说…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常对人说,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上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曾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  相似文献   

15.
故乡情     
到家了,到家了!回来了,回来了!这是我离别故乡十多年来的心音。我踏上故乡——大西北一个小山沟,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思恋归来的情愫便溢满心怀,如蜿蜒山间的小溪汩汩流淌。  相似文献   

16.
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沙县夏茂镇,参加了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  相似文献   

17.
我叫杨光林,镇远县报京乡松柏村人,2015年8月转业到镇远县民政局工作.2020年4月,我被选派到松柏村担任第一书记. 松柏村位于镇远、三穗两县交界处,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和种植养殖收入.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村民都认识我.为了精准掌握贫困户情况,我报到的第一天,便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谈心交心.到贫困户...  相似文献   

18.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19.
陈黎 《党员文摘》2007,(4):40-40
她是一位警察的妻子.快要临产了。她拉住正准备出门执行任务的丈夫,说:“你今天陪我去医院做最后一次检查吧。别人检查都有丈夫陪着去.而我每次都是一个人。弄得旁人都怪怪地看着我。再说,我大着肚子一人去医院实在行动不便。你不知道。我每次挤公交车时多想有你在身边扶我一把.拿药时有你去排队,检查时有你扶进扶出……”她这么说着的时候。泪水已经在丈夫眼眶里打转了。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桥     
黄莉 《四川党史》2002,(4):62-63
故乡,并非遥远,却因终日忙于事务,多年没有回归过故里了。每到夜色阑珊时,凝视着柔柔的月光,心里总泛起阵阵酸酸的感觉,那该就是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吧,月光下的故乡,你可别来无恙?上周末,空闲终于带我踏上了归乡的路。20年了,黄家沟,我的故乡,你在我的心中始终一如既往:低矮的茅屋旁,有着两棵皂角树,高大而孤寂。外婆亲手揉搓出的两股细细的麻绳,拦腰围系在月下的树枝上,一只摇篮,一只秋千,在外婆哼唱的一支没曲没调的摇篮曲中,带着整个村庄在轻轻地摇动着。20年后,今天的黄家沟,春阳衔山,新黄铺地。我简直有些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