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转型的重点,也是难点。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怎样组织起来,建设新农村是当前的重点。因此,农民的组织能力建设,尤其是合作能力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要点。文章从农民合作的历史变迁梳理出农民合作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建议建设新农村要注重农民的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合作能力,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一项工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完成都离不开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活方式中现代文明因素日趋增多,表现为消费方式日趋城市化、闲暇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交方式日趋开放化。不过,目前我国农民生活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不良风俗顽强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抓好教育,灌输现代生活方式理念;发展经济,夯实现代生活方式基础;创新制度,营造现代生活方式氛围。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郊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较高,可资利用的模式较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大力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是城郊村庄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因此,要统筹城乡规划,在生存空间上融入城市;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在文化上增强现代市民意识;协调各项政策安排,在制度上与城市相衔接,才能全面推进城郊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秦宏伟  严久石 《党课》2006,(12):61-61
目前,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茶地开展,农民也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和极大的热情。但也有个别地方的农民却逐渐变得失望和漠不关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个别“上级”的规划和做法与农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贫困山区(县)。贫困山区(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蓝图;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优势,打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当代党员》2006,(2):19-19
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这个新,最终要新在城乡统筹良性互动上,在城市跟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上来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其次。让农民在新农村就能享受到城里的一切。再次。就是要整村推进,通过典型,通过实验,然后逐渐以点带面去推广。  相似文献   

7.
建设新农村应该从哪里入手?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哪里?针对此问题,胶南市遍访全市99.8%的农户,归纳梳理出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10个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人才扎根农村,成为新型农民,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胶南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三支一扶”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着力提高大学生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能力。这一做法,不仅在加快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而且为新农村建设摸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民发展权及其实现——兼论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发展权是指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和“贫困阶层”的平权式的自由发展主张。农民享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平等权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首要前提;农民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关键路径;政府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可行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最终标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在当前的农村转型中发挥作用。农民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社会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已经说明农民正在发生认同上的危机。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农民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培养出新时代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
魏磊 《求实》2008,(5):91-9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高度,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重新审视自身方位,正视农民真实心态,进行准确定位,切实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难点,力争在"四个围绕"上求突破,以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建设法治国家,农村是关键,但目前农村的法治现状极不理想,法律对农民处于虚置状态。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农民而言,进行诉讼,社会成本是极大的,高昂的经济成本使农民远离诉讼。"厌讼"是农民在中国农村现实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农业问题的理论,不仅表现在对农业重要性以及与其他各产业发展关系的论述上,还体现在关于如何优先发展农业的论述中。他强调把解决好农业、农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把优先发展农业作为指导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着力拓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要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民国民意识的加强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培养精神独立、理性健全、崇尚科学的现代农民,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负担过重,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参政渠道不畅及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等是产生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严惩腐败,改进政府工作方式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干部关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法律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化解矛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信访立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拓宽参考渠道,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民主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尊重和保护农民人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由于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结构、政策的偏差和法律保护的不力、公权力行使的不合法等导致了农民人权缺乏有效保护。现实中,应从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调整国家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农民人权保护立法、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保护农民人权。  相似文献   

17.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桂林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林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提升,强化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及民主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还存在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缓慢和失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我们应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以先进文化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民增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难题,需要各级政府着力研究,寻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中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其实质是一个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得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化。因为观念是行动变革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农村政治文明,还要注意转变农民的观念,让农民在观念上树立现代意识,从而建设好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全面享有现代化成果的最重要途径。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二次就业"困难等问题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充分运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