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毓新 《世纪桥》2011,(19):71-73
"包容性增长"本质是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核心是要求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倡导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是现阶段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践行"包容性增长"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要积极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5,(8)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福祉。然而纵观社会发展的现实,经济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却逐渐背离了社会福利的主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相比过去明显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风险的出现,社会成员产生了新的福利诉求,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转型已成必然。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理念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价值耦合,并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路径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王芝华 《求实》2016,(9):54-61
基于社会变迁与发展,中国社会政策亦随之作出调整,以往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也将重塑。中国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是包容性社会政策,而包容性社会政策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维度取向,即秉持社会公正的基础价值取向;尊重多元化选择的核心价值取向;以社会整体性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九十载风雨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追求理论创新的党。从价值取向上看,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突破前人,走自己的路;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导向,坚持理论创新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党的理论创新才得以真正实现;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紧跟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取得了科学理论的一步步创新;以人的幸福为最高价值导向,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5.
政府价值取向决定了政府追求的价值目标,进而决定了政府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价值取向也要进行新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注重经济增长向关注民生转变;从与民争利向让利于民转变;从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之初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这一重要思想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取向上,即要在实践中把切实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透明化、廉洁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由倍受赞誉沦落为卫生负担不公平国家之列。究其根源在于1997~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陷入迷信"经济增长"、"市场化"与"商业化"的认识误区,从而导致政府责任缺失、医疗卫生体制公益性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出现。应当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基础以及"公正性、合理性和公益性"的伦理原则,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阮博 《理论建设》2012,(2):54-58
包容性发展是指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成果的一种发展。我国提出和倡导包容性发展,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丰富,又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方向,还有利于我国政治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发展方式概念是人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以及方式转变的实践中逐渐生成的,是以包容性发展理念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的简称。中国经济包容性发展方式的建立,需要突破多年来习常增长模式的掣肘和阻滞等制约因素。包容性发展方式与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全方位的统一性,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导引发展方式的包容性突破,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席成孝 《求实》2007,1(9):20-23
在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本性、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多重价值取向。资本逻辑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物质生产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能够实现其物质生产多重价值取向的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要使职业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必须对其教育价值给以重新的认识和定位,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素质本位教育;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学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加大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更多的智力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相统一的过程。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价值澄清理论,旨在通过澄清价值的过程,帮助学生减少价值观混乱,提高道德分析和选择的能力。这一理论可以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热爱人民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历史发展脉络:毛泽东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了热爱人民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发展了“热爱人民”的价值取向;胡锦涛同志明确把“热爱人民”纳入核心价值观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新兴的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 ,特别是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经营管理者 ,要求党和政府对自己收入的来源、性质和经济地位给予合理的解释和科学定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来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 ,用基本经济制度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差异性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 ,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概括市场经济中传统所有权构成要素在企业层面上不断分解和重新组合的新现象 ,从资产实际支配、使用和受益的角度定性私营企业主劳动和收入的社会性质 ,从社会主义本质、最终目的和首要任务的历史高度观察和思考私营经济演化发展的方向 ,用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方法定性私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性质和协调途径。这些新的理论概括 ,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提供了科学指针。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我国依法行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元价值取向共存,这一现象表明依法行政本身就是一个"是"与"应该"的有机统一体,而依法行政的"是"(真理追求)与"应该"(价值取向)的相互制约和矛盾运动则正是各国依法行政实践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遵循这一规律对于当代中国的依法行政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共同建设,实现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为始终追求的前进方向与理想追求。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与理论旗帜,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纽带,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其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牢牢把握住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吴琼 《实事求是》2008,(5):26-28
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公民对公共服务质与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在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础上。西方很多国家提出了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其根本理念是: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构筑服务型政府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也存在着一些可行性基础。中国政府管理应该积极借鉴西方政府改革的合理理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构筑面向长远未来的政府范式——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价值诉求物质化、价值选择自我化、价值信仰多元化、价值目标层次化等误区,导致了贫困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失位。要引导贫困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必须抓好价值导向机制建设、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按照其演进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每个时期政治发展理论所受的理论影响和时代背景不同,因此,每个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也不同.而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正是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的变换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价值诉求物质化、价值选择自我化、价值信仰多元化、价值目标层次化等误区,导致了贫困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失位。要引导贫困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必须抓好价值导向机制建设、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