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经济、政治、文化互动而催生的社会转型进程中。这场由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巨变,犹如时代春潮涌动,在人们的心灵、意识深处唤起如涛的回声,观念变革成为一个时代的共有话语。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试验区”、“窗口”,在社会转型中率先跨出一步,特区人的心理、观念尤其是意识形态观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并对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传统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主意识明显增强。无疑,这一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迫切要求一切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认识这一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体现平等、协商、开放的时代精神,确立与整个工作对象思想相适应的民主意识。那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如何强化自身的民主意识呢? 一、努力消除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的习惯心理,强化平等相待的意识。列宁曾经说过,“民主意味着平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也表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处于平等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变革,在全世界各不相同的社会里人们都在寻求着现代化的实现与发展,而社会的现代化是个全方位的现代化,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等诸多方面,这其中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人的观念的形成与改变除了与其所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是中国古代先哲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强化“和谐意识”。强化“和谐意识”,就是要把和谐的观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在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18):58-58
人作为行为主体,其行为过程是在一定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主体意识作为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们主宰自己行为的意识中最积极、最能动的部分。因此,提高党员主体意识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心理基础。党员的主体意识并非党员所固有的,而是党员不断接受教育、长期经受党内生活锻炼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传统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主意识明显增强。无疑,这一深刻的变革,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迫切要求一切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估计和认识这一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体现平等、协商、开放的时代精神,确立与整个工作对象思想相适应的民主意识。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努力消除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的习惯心理,增强平等待人的意识。列宁曾经说过,“民主意味着平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表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处于平等的位置,可以大大缩短双方之间的心理差距,有利于坦诚交心,使双方的认识趋向一致;反之,如果教育者自觉高人一等,显示“官”气,则容易使对方敬而远之,难以实现心  相似文献   

7.
葛大伟 《发展论坛》2003,(5):20-20,25
文化意识是人的一种主体意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价值和命运、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文化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界定。实践是人改造环境和自我改变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统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以外在客体为中介构筑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统一。就实践的归宿和终极目的而言,环境的改造只是条件和手段,它服务于作为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批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正因为实践的创造功能内在地包含着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实践才具有了文化的意义,人们才能够把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化活动积…  相似文献   

8.
人是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要求人确立以下三种主体自我意识: 1.能力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其直接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个人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生产者自身能力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这就必然促使人凭其能力从事经济活动,凭其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能力的竞争。如果缺乏相应的能力,人在市场上便无立足之地。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确立能力意识。 能力分为理性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1)理性认识能力。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是按照“经济人”的逻辑运行的,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这还不够,它要求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的人必须具有透过错综复杂经济现象把握市场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使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且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波及到经济领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道德领域。人们注意到,市场经济的启动,一方面使社会道德风貌发生着积极向上的嬗变,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正在萌发和形成;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道德领域某些方面的滑坡,加剧了许多消极的反道德现象,表现为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贪污腐败和各种犯罪的增加。面对这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6,(2)
现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它不但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和沟通渠道,也正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结合对互联网这一新兴的领域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加以简要说明,着重分析互联网给整个社会,尤其是给社会治理领域带来的变革及其具体表现,并深入总结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推动社会治理出现新变革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郭晓都 《探索》2001,(4):16-18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全球信息传播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世界各国、各大宣传媒体,都在研究对策,抢占"网上制高点".网络宣传媒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网络宣传媒体必须从互联网络的新型特征出发,树立全新的网络宣传观念,提升思维,为阵地建设正确定位.当前网络宣传媒体建设急需树立主体意识、阵地意识、创新意识,特色意识、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通过强化阵地建设,创建名牌网站,形成品牌优势,使自己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真正的"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缺少着什么,总是有所需求。人的“每一种本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变成_种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4页)需要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以某种形式的动机支配着人的行为。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内在动因。需要、动机和思想这几个概念,都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一种能够被人们感受到  相似文献   

13.
李云 《求实》2007,(7):55-57
“政治人”是指处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中国“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对于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决策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成败,对于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消极政治心理的存在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只有通过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治关系的深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加强,才能促进我国社会政治心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大潮全面冲击社会各个层面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人们愈来愈感到,法律不仅宏观上规范着经济的运行,而且在微观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于是人们开始反思法制观念的时代意义是什么?本文从三个侧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轨道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作了彻底的修改,变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修改使中国法制建设从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转向。1993年~199…  相似文献   

15.
一、目前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1、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意识是人们心理层面的东西。政治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通过左右政治主体的行为,来影响社会的政治面貌,促进和制约政治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持续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始终维持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以及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经营形式是农牧生产领域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反映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而选择的具体组织形式。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应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取向,它是动态的演进过程。作为农村改革之初建立的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经营形式,其功绩是举世公认的,是当时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要求的客观选择。这种生产经营形式的变革,确立了农户经营的主体地位.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业生产力从“一大二公’物检桔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次飞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官本位意识的危害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官本位意识 ,是指以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 ,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思维方式。作为封建文化的遗留 ,官本位意识与建立在我国几千年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皇权思想有关。官本位意识在长期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深层心理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长期以来 ,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社会又被称为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崇高理想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体逐渐走向自由的过程。研究官本位意识对人的自由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一 我们处在伟大变革的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两大历史转变事关全局,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于局部领域、具体工作中的变革,那就更广泛、更多样,它们同样对人的思想和人们活动的条件、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福范撰文认为,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明显增强,这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竞争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利益主体的形成,使得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工作态  相似文献   

20.
人才作为首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必然有个合理配置问题,没有健康完善的人才市场不可能形成健康完善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永恒法则,价格支配着物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人才流动不仅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还受到很多非价值因素的限制。人才流动中隐现着一种“力”在支配,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吸引力”,笔者称之为“心理比差”。“心理比差”可以解释为两个单位在给予同一个人的内心欲望满足程度上的差距。“心理比差”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各个人都具备“心理比差”的承受能力,这是绝大部分人能安于现状的原因。当然这个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有些人大一点,有些人小一点,一旦“心理比差”超越这个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