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一定的生活方式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物质文明水准的制约和影响,而这种制约和影响是决定性的。如果离开了生产方式,则整个社会生活都将解体。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2页) 社会主义作为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初级阶段,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建立了人与人平等互助的关系,并提供了对整个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切社会活动,不再为少数人发财致富的私利服务。社会把所创造的财富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发展。而社会  相似文献   

2.
松林 《前线》1963,(14)
阶毅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以后,也就出现了阶级斗争。各个阶纺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就根本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处于统治、压迫和剥削他人的地位;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处于被统冶、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剥削阶级和被  相似文献   

3.
李之团 《世纪桥》2013,(12):58-59,96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空想成分,是比较系统的主张消灭剥削压迫以获得人的解放的那些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开端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不断反对阶级剥削与压迫、不断争取平等和幸福的结果,是阶级对立与社会不平等的结果。空想社会主义在古代社会是农民阶级的思想表现,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的近代社会发展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重要体现。自从人类社会脱离了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任何社会的文明,都是一定的物质文明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精神文明的统一。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依次出现过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但是,这三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建立在阶级对抗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在许多方面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界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有的强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有的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本身进行具体分析,回答才能比较全面。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过程发生作用的因素更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经济的和政治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因素,经济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活动就是首要的活动,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笫368页)。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方式是生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众多的影响,给唯物史观提出许多新课题。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己任的唯物史观,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探究知识经济所引起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变化及其特点,从社会生产和生产活动方式入手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种活动方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而认真探讨那些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若干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一、知识经济时代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有必要进行再认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人们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知识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向知识信息的生产转变必将带来生产劳动的实质性的改变,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将会带来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构成唯物史观基石的基本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必将随着社会生  相似文献   

7.
所谓生活方式,是人们生命活动模式的总和。它包括劳动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娱乐生活等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与体现,是人们自身发展的要求与体现。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则是生产力发展的阻力,社会进步的阻力,人们自身建设的阻力,是腐朽没落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体现。分清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有…  相似文献   

8.
一、理想正在这里变成现实摆脱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奴役和压迫,实现富足、自由的理想生活,一直是人类所梦寐以求的。尽管古今中外许多关于理想生活的尝试,几乎毫无例外地以失败告终,构成一组组失落的梦想,但越是难以实现的梦想,越是充满无限诱人的魅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目标,无疑为理想社会生活的完全实现,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阶级,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出发,有不同的理想。超乎阶级利益之外的,抽象的人类共同理想是没有的。我们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的理想是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我们的理想不是出发于什么超阶级的人道主义,而是从工人阶级利益出发的,是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出发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工人阶级从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下彻底解放出来,才能使社会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并没有系统的正义理论,但马克思对正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故正义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相适应;二是马克思发现在交换过程中的自由平等与生产过程中的伪自由平等相矛盾,他由此对资本主义展开了道德批判;三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人民大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设想在于它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他强调,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在新时期为什么要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为什么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早已揭示出,人类社会必然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能够领…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 下解放出来。”毛泽东同志把这句话概括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的性质和程度,集中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程度。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以阶级剥削为基础的文明发展之后,必将出现一个以消灭阶级剥削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更高阶段的文明,这就是社会主义文明。实现这种新型文明,既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只有既从物质贫穷中解放出来,又从精神贫乏中解放出来,才能这正实现和巩固自己的社会主人地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前我解放。两个文明的…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07,(1):31-3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原始社务外,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脚步,人们也一直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中国古代,阿渊明就曾在《桃花源记》里,构想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纷争、没有战乱的社会;近代的康有为写下了《大同书》,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无私产、无阶级、无家庭、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在国外特别是在欧洲,从古希腊的思想家到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同样幻想着人类理想天国的出现,甚至还进行过诸如建立“鸟托邦”的试验。但是无论中外,人们所有的这些幻想和努力最终都归于湮灭。出现这样的结果,乃是因为无论是中国的陶源明、康有为,还是西方的莫尔、圣西门,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正确地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更不可能找到人类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破解这样的难题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肩上。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社会活动可以划分为生产与生活两大领域。如果说生产方式是生产什么及怎样生产,那么,生活方式就是怎样生活,它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人们享用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资料和使用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的活动方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员雇工问题,是近几年我国城乡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议论不少,褒贬不一。我认为共产党员和雇工剥削,水火不相容,要当共产党员、就不能剥削他人;非要剥削他人,就不能当共产党员。理由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第一,共产党的性质不容许共产党员雇工剥削。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工人阶级的使命是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解放全人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时代、国家的精神文明,都汇集了先进阶级和先进人物的精神生产的优秀成果,它并不完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等于普通社会意识(或一般社会意识)。精神文明犹如每个时代或国家的璀灿的明珠,而普通社会意识中还有顽石与泥土,甚至有不齿于人类的污秽。文明与野蛮、智慧与愚昧、诚实与欺诈、好与坏、善与恶并存于世。因此,往往出现社会的精神文明同普通社会意识不平衡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精神生产力段若非人猿揖别,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且永远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的活动,就是生产。生产─—除人类自身的生产外,便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创造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产创造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文明的性质和程度,集中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程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以阶级剥削为基础的文明发展以后,必将出现一个消灭阶级剥削为主要特征的更高阶段的文明,这就是社会主义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砸烂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这对深化人类对自身及其整个社会结构的认识、正确处理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等诸方面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生活方式概念内涵的表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 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的实质无非是消费者如何享用消费资料的方式,即人们享用物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