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向和发展方向。人们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说到底是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所以,实践的第一个内在的动力是人的需要,第一个外在指向就形成价值取向。一种价值取向的产生源自于主体的某种需要,其实现则是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渗透力,影响和支配着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表现出独特的社会规范、社会定向和社会驱动功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准确把握人的需要、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是执政党或领导集团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追求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内容和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自身,尊重客观规律,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则是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两个方面统一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人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某方面需求的价值活动,人们没有无意义无目的的活动;另一方面,人们要实现自身活动的目的、满足价值追求,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掌握真理。所以,作为同一人类活动的两方面内容,真理和价值是相互补充、相互调节的。价值追求构成人的活动目的性,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而真理则是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它修正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使价值服从真理,需要服从可能。如此相互协调,使人类活动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所谓利益,马克思界定为“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483页)这就是说,利益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利益的物质内容就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表现于社会表层的各种行为,大都是某种利益行为。正是为着利益,人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同样也是为了利益,人们又尖锐地对立起来。也就是说,利益归根到底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进行活动的动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但是,中国几千年…  相似文献   

4.
在酒店投资活动中,酒店投资的价值诉求是指相关价值主体——投资主体、产业和社会通过一系列围绕酒店投资开展的实践活动,从酒店这一客体中所追求到的能够满足其利益需要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社会历史性范畴,标志着历史活动中主客体的动态统一。价值就其本质来说,根源于人的历史活动。人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是价值生成的客体基础;以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为基础,探索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是价值形成的主体根据;历史活动主体依据客体对象的特点、本质、规律,根据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的创价实践,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6.
王健 《唯实》2004,(Z1)
一、为什么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 ,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们的各种思想都是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面对着某种客观存在 ,就必然会相应地产生思想反应。我们只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 ,而无法强行堵塞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道路。而人的思想本身是无形的东西 ,一经形成 ,就无法用强制性的物质力量去改变它或消除它 ,而只能通过疏导使其自身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转化。实践告诉我们 ,人的某种思想一旦形成 ,就必然会通过…  相似文献   

7.
价值源自于一种事物或现象具有的一定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对价值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必须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性关系不断否定的过程。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坚持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现了变革与超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天津支部生活》2009,(3):52-52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源培在《文汇报》上撰文认为,当人们追求利益成为“经济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和践踏“道德人”的界限。首先,要学会把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权利,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企业和行业经济活动的前提,在自身获利的同时使成果也能够惠及对象、惠及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实践和价值劳动实践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的活动是以其自身存在和生命活动来消极地适应自然界,并以此作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来满足本能的需要,而人的劳动实践,即“生产的生活是族类的生活。它是创造生活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人的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在实践中创造的生活,也才是真正人的生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使人能够超越自身的自然需要的界限,创造无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世界,这就是价值世界。人是历史发展的,人的一切新需要和满足这些新需要的新方式也是发展的,其源泉就是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多数文献在讨论到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时,一般都基于科学技术价值中立这一前提将其还原为一种生产力功能理论.但全面、协调和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毕竟为重新理解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将其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当前实践中来加以探讨,由此可以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这两个命题存在着较大的解释柔性,它们实际上包含了某种科技社会整体论含义.在这种意义上讲,可以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把科学技术看作一种负荷价值的社会实践力量,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求避免目前一切不利于人民利益和生态环境健康进化的技术经济行动.  相似文献   

11.
努力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就要加强对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获取利益、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社会活动。人们在获取利益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中,彼此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包括经济利益关系、非…  相似文献   

12.
王健 《唯实》2004,(8):135-136
一、为什么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各种思想都是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面对着某种客观存在,就必然会相应地产生思想反应。我们只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而无法强行堵塞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道路。而人的思想本身是无形的东西,一经形成,就无法用强制性的物质力量去改变它或消除它,而只能通过疏导使其自身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转化。实践告诉我们,人的某种思想一旦形成,就必然会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不在此时此地表现就在彼时彼地表现,不用这种形式表现就用那种形式表现,用强行堵塞和压制的方法不可能完全阻止住人的思想向言行的转化,只能通过疏导使人们采取正当的方式和途径来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就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动因是人们的需要,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中心和目的。“以人为本”是一个实践理念,是一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国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13亿人温饱问题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进入新的发展起点。然而我们在创造了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李颖 《求实》2008,(12)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把人的需要理论作为了自己哲学的"世俗基础"和"存在基础",阐明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的解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从自然、他人或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主地掌握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使外界成为"为我的存在",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活动的本质需要,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妥协的程序机制的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震 《新视野》2004,(3):50-52
民主是社会成员之间为了达成利益妥协而安排的社会某种妥协程序,以便能够实现某种公共生活。有了妥协的程序,民主才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的支持,从而形成民主的社会氛围,建立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利益、法律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法律的产生与利益分化密切相关,利益格局的变化促进法律的变化。社会中人们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为法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也决定了法律的功能。法律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控制利益冲突,保证人们获取利益而又可以付出最小代价。法律不仅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要平衡社会各种利益。法律不是利益格局的被动映照,而是通过创设制度与程序能动地影响利益分配。利益是权利的基础、内容和目的,但是权利不同于利益,高于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之所以必须着眼于人,是因为人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动因,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人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动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引起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始推动力。人的需要对于经济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经济活动总是根据人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结成一定的劳动集体。在私有制经济中,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完善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与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向度的价值取向。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属性,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兴衰成败的根本准则。以人为本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公正的社会才能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公正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二者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论实践观念     
1.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体现着两个尺度的统一——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并且按照两个尺度的统一去创造某种现实中既不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产生的具有符合于人的需要的形式与规定的客体。这种客体在通过实践被实际地创造出来以前 ,它已观念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的实践活动 ,包括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结果 ,都是在某种观念指导下进行的 ,或者说是某种观念的外化或物化。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直接相联系的观念 ,就是实践观念。实践观念是直接可以为实践主体所操作的 ,直接指导具体实践的观念。从哲学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主体自觉地满足其需要和利益的动机和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