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耀华 《新视野》2001,(5):55-56
一 “新经济”一词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其核心含义是指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繁荣”的新时代,这个“长期繁荣”可持续数十年。该刊认为:经济周期已经消除,通货膨胀已经死亡,股市将继续繁荣。可见,“新经济”概念的提出,一开始主要是针对美国90年代的经济增长这层含义。这其中不免有些盲目乐观的成份。 1997年 11月,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争论,《商业周刊》杂志主编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经济:其真实含义是什么?》的文章,指出:“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消除,通货膨胀已经死…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文章认为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1997年11月,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波德界定了“新经济”的概念,指出新经济具有如下六大特征: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等。这之后,人们对新经济基本内涵的认识和说法不尽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8):9-17
雨果有句名言:“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机已经到来的想法。”2014年,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时机到来了。这一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美国《时代》周刊则将其定义为中国的“历史性转折年”。  相似文献   

4.
李长久撰文认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有些学者不断提出经济周期问题,其中有人认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已经不适用于解释新经济了。“新经济”是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一期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提出的。 经济持续增长多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但是否有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  相似文献   

5.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经济”成为国际国内的热门话题,在报刊上频频出现。 那么,什么是“新经济”呢?按通常的说法,“新经济”就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新经济”这一名词最早见于美国《商业周刊》,是用以描述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呈现出的高增长状态的。众所周知,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从谷底持续攀升以来,到今年4月已连续109个月增长,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持续时间之最,而且迄今还看不出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新经济一词由美国传向世界,也传到了中国,但究竟什么是新经济,很多人对它的理解还不很清楚,也并不一致。 新经济一词最初出现于1996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同的特点,提出美国出现了新经济。之后,不少经济学家也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对新经济表示了认同。2000年4月5日,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讨论新经济问题,会上有政府官员,有经济学家,也有企业家,虽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声音还是美国…  相似文献   

7.
时下流行一个词儿,这就是“潇洒”。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点,别太和自已过不去。”究竟何为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上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现代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泛、更丰富了,它除了被用来形容人们的神情举止、生活状态(《辞海》解释:洒脱,毫无拘束)…  相似文献   

8.
报刊文摘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为《时代》周刊评出的1985年“年度人物”。1985年度的遴选于11月间就开始了。最先被提出来的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但在《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会议的讨论中,这些人物都没有得到高级编辑们的普遍支持。这时,邓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来。正巧,《时代》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编辑会议于是请他发表意见。邓肯谈了四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诸组 《党建文汇》2009,(2):18-18
“垂钓者——切尼”。在美国《时代》周刊去年底评选的美国政要十大秘密代号中,“垂钓者”属于副总统切尼,这是白宫特勤警卫局给他起的代号。《时代》说,切尼选择这个代号无疑是因为他热爱钓鱼,而他那不急不躁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能被这个代号深刻地勾画出来。但在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得主盖尔曼名为“垂钓者”的切尼传记中,切尼擅长挥舞的不仅是手中的鱼竿,还有权力杠杆,他被描绘为一个老奸巨猾、专横跋扈、擅权揽权之人,“几乎将布什政府一把推下了万劫不复的悬崖”。在切尼即将走完8年副总统之路时,这种看法几乎成了美国舆论的主流。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切尼却是国家安全领域“伟大的保守主义领袖”。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4):118-119
2008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评出“全球25位互联网业最有影响力人物”,阿里巴巴的CEO马云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家。评语是:“马云是中国许多创业者心目中的英雄。曾担任学校老师的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兼CEO。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自1990~1991年短暂萧条后,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时期,尤其从1996年起,其经济增长更为强劲。对此,美国决策部门及经济学术界都以“新经济”一词来表明其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特征关于美国“新经济”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第四产业这个概念,目前人们对它还不太熟悉。在现行统计报表中,它还被混杂在第三产业之内。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把第四产业从内容庞杂的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与第一、二、三产业并列的独立产业,并且大力加以开发,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对这种发展趋势认识得越早,我们在战略上就越主动。(-)什么是第四产业?它与第三产业应如何区分?迄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界说。国内外有的学者,把第四产业定义为“头脑产业”或“信』息产业”,我认为都是不够确切的。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  相似文献   

13.
广受关注的国家大剧院于2007年12月22日晚拳行开幕音乐会,正式拉开了国家大剧院的帷幕,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组成。这座建设历时七年、耗资近三十亿元人民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之一的前卫建筑,对于京城百姓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设计”,而是可以走进去,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世界顶级剧。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9,(11):49-50
杨继绳在2009年第9期的《中国改革》上撰文指出:“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顸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  相似文献   

15.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詹才芳,用自己那只1927年黄麻起义中负过伤的手,写了不少诗篇。其中多为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和自由体诗。他的《悼罗荣桓元帅》、《向英雄模范学习》、《清平乐·悼周总理》、《登明月峰》和《抗日英雄赞》等,曾分别在《战士报》、《解放军报》上发表,并被收入《将帅诗词》一书。 一本台湾出版的《星岛军事周刊》写道:“詹才芳,男,……1923年参加中共。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与我党誓不两立,……他性情温和,乃书香门第,有儒将之称。有著作《笑俘强敌十万》……”对此,詹才芳说过:“我这个人虽…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末,美国《人物》周刊,破天荒让一条狗登上了它的封面。“它是降临在浮躁的美国的一种力量:它是笃定而欢快地照耀在任何一位迷失者前方的一盏路灯……”严肃的《华盛顿邮报》,则用如此煽情的语言为这条狗作了引人遐思的注解……  相似文献   

17.
陈甲取 《党课》2011,(24):127-128
俞敏洪——这个名字在哈佛和耶鲁的号召力几乎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位大学校长。《时代》周刊对他的描述是: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是“偶像级的,像米奇或者小熊维尼之于迪土尼”。俞敏洪其貌不扬,言语风趣幽默.为人谦和、睿智、平易近人,被“新东方”的同事戏称为“老俞”。  相似文献   

18.
俞邃 《学习导报》2012,(4):10-10
“复杂多变”是概括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基本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概念。这些年来,国际形势发生十分深刻复杂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大事层出不穷。在对国际形势的评析中,出现了多种值得斟酌的论调。 一是美国“重返亚洲论”。奥巴马本人带头唱这个调子,但事实上美国并不是“还乡团”,二战后它从来没有离开亚洲。  相似文献   

19.
“复杂多变”是概括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基本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概念。这些年来,国际形势发生十分深刻复杂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大事层出不穷。在对国际形势的评析中,出现了多种值得斟酌的论调。 一是美国“重返亚洲论”。奥巴马本人带头唱这个调子,但事实上美国并不是“还乡团”,二战后它从来没有离开亚洲。  相似文献   

20.
公仆与权力     
“公仆”这个概念,人们都很熟悉。《新华词典》上解释:“公仆就是为公众办事的人。”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人民群众称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为“公仆”,这是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肯定和称赞,其中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