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汉书·刑法志》对肉刑存废问题做了探讨。在肉刑体现的刑罚目的中,可以看出刑罚教化理论的影子。肉刑废除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和经济两方面。"因时而作"思想在儒家关于肉刑存废问题上有所显现。该理论不仅使儒家思想达到了自我完善效果,同时也对后世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刑罚史中,肉刑在6世纪末已全面废除,在10世纪上半叶又得以复活。刺配这种上古时代落后的刑罚,自五代复苏并延续到清末,前后存续了千年左右,成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刺配的复苏,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西汉初期刑罚制度的改革,是以“缇紫上书”为发端的。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为中心的刑罚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从奴求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以后在法律制度上的一次重要改革,为其后封建五刑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缇萦上书” 根据《汉书·刑法志》的记载,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应当处刑,下诏狱,逮系长安。淳于意没  相似文献   

4.
变相肉刑是刑讯逼供的行为方式之一,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变相肉刑是一个不真的事实,严重阻碍我国刑事法制文明建设。变相肉刑与肉刑两者并不存在实质区别,都是构成刑讯逼供罪的行为方式,都是对受刑讯者进行肉体和精神折磨。司法解释应当详尽列举变相肉刑的各种情形;应当废除司法解释中变相肉刑构成犯罪的结果条件;应当推行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应当实行刑讯逼供案件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5.
五刑是中国古代墨、劓非、宫、大辟五种刑罚的总称。据传在夏朝始兴,后经历代其内容略有变更。到了隋朝代之以答、杖徒、流、死五刑,并沿用到清朝。古代前期的五刑墨亦称“黥”。是五刑中较轻的刑罚,即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并涂成黑色。劓刑即割去犯人的鼻子,汉文帝时用鞭打三百代替,汉朝以后废除。非刑即将罪犯脚砍去,也有割断脚上筋脉之说。宫刑也称阴刑、腐刑、蚕室刑。是一种阉割男性生殖器和破坏女性生殖机能的  相似文献   

6.
完善与发展我国罚金刑的思考杨钧顺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它是对犯罪分子实行经济制裁的一种刑罚。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刑法中,虽然始终未放弃过具有罚金性质的刑罚手段,但统治者更偏重肉刑...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罚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体系的设置能够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刑罚的轻重程度,也是刑法人道性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刑罚体系存在以下弊端: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重刑结构;现行刑罚在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之间,存在着刑罚轻重不协调的现象;监禁刑过多,社区矫正刑欠缺。应当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并重原则、轻轻重重原则重构我国的刑罚体系。初步设想是:保留死刑,但减少、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废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制度,设置不得减刑和假释的终身监禁刑;废除无期徒刑,延长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废除管制刑,设立社区服务刑;适应社区矫正需要,增加非监禁刑,提高非监禁刑的适用率;完善、增设资格刑。  相似文献   

8.
死刑存与废是刑法学界争议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刑罚的目的是在保护犯罪人在内的全部公民基本人权,刑罚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社会上具有中间状态的一般潜在犯罪人和理智型的罪犯。死刑废除与存在的根据就只能是根据刑罚的适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死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该废除,但现阶段中国还不能废除。  相似文献   

9.
死刑存废的中国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存废之争虽已持续了200多年,但至今仍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意义。根据对死刑存废价值评判系统中各价值的排序分析,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中国也必然将废除死刑。但分析中国现有的经济、政治及人文背景,在中国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还不成熟。中国现阶段只能以刑罚的公正性和效益性作为价值取向并充分考虑刑罚的人道性,严格限制死刑便是一种相对合理且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手段,但传统的死刑观念受到了自然法学派理性主义和刑罚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冲击.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废除死刑或基本上不适用死刑,但中国仍保留着死刑制度.本文结合目前死刑在世界范围内及中国的存在状况分析其废除的合理性及在中国范围内存在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没收财产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西方国家受到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部分在其刑法典中废除了没收财产刑这种刑罚方法。笔者认为没收财产刑是一种没落的不符合刑罚理念的刑罚种类,我国刑法中应废除这一刑罚,本文分析了我国刑法应废除没收财产刑的刑罚学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法现象之一的刑罚,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进化。刑罚的进化史可划分为复仇时代、威吓时代、等价时代、矫正时代、折衷时代五个阶段。刑罚进化的规律是,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非监禁刑,刑罚由繁到简,由严酷到缓和,由剥夺到保障,由注重已然转向注重未然。刑罚进化的历程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是相一致的,是人类理性战胜非理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死刑以剥夺人的生命作为刑罚内容,是刑罚体系中最古老、最严厉的刑罚方法,也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死刑的存与废众说纷纭。从死刑存废的依据,阐明废除死刑必备条件,结合现实和国情,提出"保留死刑,坚持少杀,防止滥杀"直至最终废除死刑,才是对待死刑存废的理性做法。在当前不宜全面废除死刑的环境下,完全可以考虑大幅度限制死刑适用的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死刑的适用。我们相信,今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将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刑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刑罚制度,也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刑罚体系中的重要刑种,然而随着死刑制度的种种弊端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逐渐要求废除死刑,因而对死刑产生发展历史、死刑废除的原因及死刑废除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推进世界废除死刑的运动和我国死刑的废除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死刑的存废及我国刑罚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除或者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但是我国在短时期内废除死刑的条件还不成熟。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打击犯罪,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刑事惩罚体系进行改革。应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死刑的使用,真正发挥死刑的震慑作用;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死缓制度加以废除;完善对无期徒刑的使用;提高执法水平,使刑罚的威慑力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6.
废除死刑有太多的理由。国际社会中刑罚走向轻缓,死刑趋于废止已成大势。本文分析了中国死刑的立法和司法现状,认为在中国立即并彻底废除死刑尽管难度极大但也不是不可能。废除死刑是一种道义选择。刑法学者除了用一腔热血急切呼吁,也有责任启发百姓的理性思考,激发政治家的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刖刑就是采用残酷手段强行将人体下肢的某一部分截断的刑罚。刖刑从产生到被废除,经历了一个逐步轻缓化的过程。这种由严酷走向轻缓的过程,既和西周统治者的"明德慎罚"思想密切相关,也与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耕战"政策密切相关。废除刖刑是中国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拘役刑作为短期自由刑的一种,是刑罚种类由轻到重过渡的桥梁,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拘役刑的适用率普遍较低并且增速缓慢,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拘役刑的主张.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实质是极为不符的,也违背了当今世界刑罚轻刑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当对我国的拘役刑进行完善,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刑罚种类.  相似文献   

19.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由于死刑剥夺了罪犯悔过自新的机会,并且不能铲除产生犯罪的社会根源,不可能遏制犯罪的产生,因而废除死刑是刑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死刑的存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的,在我国现阶段,废除死刑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国应该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在条件成熟时再废除死刑.因此,存-限-废是我国死刑发展较适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由于死刑是刑罚体系中诸多刑罚方法中最重的一种,因而又称极刑.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死刑这一残酷刑罚方法备受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今中国,在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虽然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具备,但我们应该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科学地设置死刑条款,进一步完善死刑的复核制度,正确掌握死刑适用的具体标准,不断促进刑事司法公正,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