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妈妈”为何在美国成了贬义词 “中国妈妈”(Chinese 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不久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多重困境。中国企业要摆脱困局,就必须走向“中国创造”。笔者在文中阐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转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雷牡丹  陈立强 《前沿》2014,(15):216-21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贯穿整个中国文化体系,“和”文化映射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不同面貌形态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和”文化代表了中国形象,在现代中国的行为解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中国人较为相似的特殊集体“情结”都是“和”文化的衍生产品,如春节大团圆、父慈子孝等等。本次论文,首先解析“和”文化的构成形态,即“不崇武”和“重自省”,二者奠定了“和”文化的基石;其次,通过二元对立的结构展现了“不崇武”“重内省”的实施过程,即用“和”来解决二元对立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最后,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分析,引导我们善于观察事物背后的文化涵义,以寻求解决当代中国相关问题的更好办法。  相似文献   

4.
涂大杭 《前沿》2009,(5):39-42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互结合,必然产生出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成果,因而就需要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单一的概念提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应努力吸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各种思想理论成果,来构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本文因此明确提出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并探讨了构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方法”是一种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方法论。在建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引入这一方法论,有助于明确和确立主体意识、丰富和拓展研究视角、反思和重构衡量标准。在此方法论观照下,可以发现中国行政学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以世界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转变,即从学习、模仿、套用西方行政学理论,转向立足中国场景、突出中国问题;二是从“以中国为中心”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转变,即越来越强调以中国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未来,我们要探讨一条“以中国为尺度”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让中国行政学讲“中国话”,也要努力使行政学的“中国话”变成行政学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6.
“文化中国”这个概念自70年代以来,在海外已发展多年了,在台湾学术界也颇为流行。台湾学术界曾就此举行过专门的研讨,也有刊物和出版社出版过有关的专门著作。然而,大陆学术界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反响。笔者认为对“文化中国”作出积极的回应,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文化中国”与“一国两制”具有共同点“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文化中国”和这一方针具有相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中国”从文化理念上突出了一个中国,即中国统一的原则。现在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7.
孙敬鑫 《新东方》2009,(9):40-44
一、“G2论”的提出及各方反应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这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因为其他国家在主动观察和解读我们,这往往是双方增进了解和互信的基础。但也是挑战,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无意、有意甚至是恶意的失实解读。从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21世纪初的“中国责任论”和“中国贡献论”,不到20年的时间,世界给中国扣上了不同的帽子,甚至在同一时间扣上不同的帽子。就在2005年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向中国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不久,“G2论”又在西方掀起一阵波澜。  相似文献   

8.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足球很有戏剧色彩。 2009年8月开始的足坛打假扫黑反赌风暴在持续。中国足协的副主席被“打”了“扫”了,一收拾就成双成对。足协官员涉“假”了,俱乐部老总涉“黑”了,教练涉“贪”了,球员涉“赌”了,谢菲联涉“闶”了,大连实德也沾“边”了……一时间,中国足球的乌烟瘴气又成为千夫所指,万人摒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边疆”与“中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词语,今人从不同的角度又赋予了更多不同的含义,但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有具体的指称对象。历代王朝虽然自称“中国”,但也应该动态地认识“边疆”和“中国”含义的变化,同时即便在全球的视野下审视“边疆”与“中国”的交融也需要有一个基点,这是“历史上中国”大讨论出现的价值所在。这一基点应该是将“中国边疆”的“中国”界定为以1689年中俄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为开端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清代中国,其疆域属性由传统王朝国家开始转变为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11.
曹伟 《世纪行》2012,(7):30-31
为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破解“三农”问题.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荆门市建设“中国农谷”的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支持荆门建设“中国农谷”。荆门市正积极探索实践,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各级政协当应势而为,充分发挥优势,服务“中国农谷”建设。  相似文献   

12.
《思想工作》2007,(11):6-6
1.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一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礼全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学者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推动下,“中国道路”以及“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论在国际学界还是政界,都越来越成为“热词”,且持续升温,成为研究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4.
张媛媛 《新重庆》2005,(2):39-41
1956年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在“一大二公三纯四统”指导思想下,“集体所有制”带着强烈的中国特色.肩负着“从个体经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重要历史使命诞生在中国大地。讫今,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领域已经存在了约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5.
吴清一 《人民论坛》2013,(8):194-19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他认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育”不可或缺。王国维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了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19年,华夏大地上发生了震撼中国、也震撼世界的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年轻人唱了主角。2008年,被称为“80后”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大悲大喜中,再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在某些方面,两代人的表现惊人的相似。五四时期的青年们“外抗强权”,“80后”和“90后”们对伤害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的行为绝不妥协。这或许是中国青年自登上社会历史舞台以来形成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苏星  陈黎明 《当代广西》2007,(18):16-17
过去,一提到百色、河池,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老少边山穷”。而如今,在昔日的穷山恶水中,崛起了一座“中国铝都”和一个“中国锡都”。  相似文献   

18.
在肆虐的“非典”面前,中国人民从压力中奋起,取得了战胜“非典”的决定性胜利,经历磨难的中国更加成熟了。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人来说,在早春三月开启的“两会时间”,既充满了期待,又承载了希望。今年的两会更是这样。会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内外反响强烈。两会召开后,“中国梦”依然是代表委员、广大人民的热议焦点。从各方声音的汇聚与交响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扎实推进“中国梦”的筑梦之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经过孟华等学者的介绍,西方形象学才逐渐为中国所了解,并对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乃至整个学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探讨“形象”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比较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的异同,找出中国“形象”研究的弊端,以及西方形象学对中国学界研究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