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开发,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兴媒体进行创意营销,以大和强的姿态扩大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在文化属性和文化核心,以文化为内核进行有针对性地打造与连接,加强区域旅游整体合作开发,形成资源"大分散、小集中、文化连体"的格局;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思维去推广文化遗产,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帝三次济南泉上留题,看似兴之所至,细察可见其思想演进脉络和政治思考痕迹,特别是形象而突出地表达了其终身坚持并卓有成效的吏治思想主题———"源清流洁"。近年来,济南市致力于打造"天下泉城"品牌。这一品牌不仅是景观品牌、旅游品牌,还应是城市品牌,乃至济南人品牌。有什么样的"人",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因此,阐扬济南泉文化中蕴藏的"源清流洁"等宝贵的人文精神,对于建设"天下泉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乐山市金口河区围绕“特色增长点、旅游新兴地、精品山城”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山区优美自然风光和彝区特色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文旅结合、文经结合,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峡谷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铜仁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描绘了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一区五地"的美好蓝图。"一区五地"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打造内陆开放要地,是实施美好蓝图的基础,也是铜仁实现融汇功能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是内陆地区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犍为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以"三链三产"为重点,着力打造川西南工业重镇; 以城乡统筹为突破,着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以文化旅游为主线,着力打造乐山第三旅游目的地; 以聚集辐射为方向,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以优化服务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流发展软环境;以改善民生为主题,着力打造和谐发展新犍为.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名牌精品、大旅游开发三大战略,按照“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要求,全面提升滇西北地区旅游竞争力,把滇西北地区建成精品荟萃、精彩纷呈的中国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精品旅游区、云南连接川藏的旅游集散中心,以此带动云南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开创滇西北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大理白族自治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做精大理、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质量”,把大理建成“集历史观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以及滇西北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集散地”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加速建设演西中心城市和打造大基地为载体,以启动和建成一批大项目、形成一批大而强的企业为突破口。以开发精品景区(点)、打造旅游品牌为核心,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辽阳市具有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发展文化旅游的意识和对文化旅游的整体规划,故而未能很好地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使辽阳的文化旅游得到健康的发展。制约辽阳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不明确、开放度不够;没有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缺乏文化旅游的专业人才。要使辽阳的文化旅游有一个层次的提升和快速发展,政府应在制定激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开放性政策,为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大力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推进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打造吸引游客的增长点;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打造文化城市品牌等重点工作上,长期规划,抓紧实施。  相似文献   

8.
峨边立足地区实际,在"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的打造中要注重组织保障、规划保障、项目保障和资金保障,以"串珠"发展、文旅互动、普惠民生,着力打造"两化"互动长廊、旅游文化长廊、扶贫攻坚长廊、生态示范长廊和党建示范长廊。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贯彻四川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乐山市委"旅游兴市"决策部署,夹江县着力推进以千佛岩-东风堰为核心的5A级景区建设。但目前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基础设施薄弱;宣传不够,营销推介欠缺;旅游产品单一,业态支撑不足;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文化打底,推进文旅融合;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核心景区打造;坚持点面结合,推进全域旅游;坚持丰富业态,推进旅游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该县发挥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打造"苗王故里、绝技之城、神奇苗乡、美丽松桃"品牌,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规划先行,项目推进夯实旅游基础。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了做大、做活、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该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近年来,该县拟定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先后编制了17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还不断加强项目上争、外引、内聚,  相似文献   

11.
金源文化是黑龙江省整个古代历史文化体系中的"高地"和"亮点",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广阔前景和重要意义。两者融合发展,重点是开发系列产品,建设金源文化旅游品牌;培植复合线路,提高金源文化旅游魅力;加强立体营销,扩大金源文化旅游影响。通过培育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金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不断提升融合程度,程度决定出路。通过提高融合的广度、长度、深度、高度、新度、亮度、强度,整合开发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系列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胜地,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所谓陇山文化是指以陇山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它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过程中,陇山文化既有诸多优势,但又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而遇到了瓶颈。本文就如何利用陇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陇山文化全域旅游融合发展高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乐山市市中区作为乐山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区,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全力做好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提升市中区在四川省旅游版图中的份量。深入实施"旅游+文化",构建国际文旅产业。深入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线路6条。集中打造张公桥美食街、嘉州长卷、天工开物文化旅游区、上中顺·嘉州集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旅游进入了"文化+""旅游+"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市以"一带双核"为龙头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铜仁建设"一区五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产业转型升级是挑战,更是机遇,旅游产业发展更是如此。以桂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例,要完善和提升景区整体功能,叫响工矿旅游大品牌;巩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品牌,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挖掘和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创立千年古郡文化品牌;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打造宜居乐游休闲品牌;提升和强化旅游行业,开创休闲旅游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强市,必须重视发展蓝色文化,以打造蓝色文化强市为中心推进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建设。建设蓝色文化强市应确立由做大到做强再到名城三步走的战略,主要策略包括:深度发掘海洋历史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滨海特色,做大做强青岛旅游文化;充分利用奥运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帆船之都"建设;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繁荣蓝色主题艺术作品创作。  相似文献   

18.
正乐山市金口河区地处小凉山腹地,幅员面积598平方公里,人口5.3万,是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和全省唯一不对外开放的区县。金口河区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大瓦山天池湿地公园、大渡河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神奇壮美;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浓郁厚重;以成昆铁路、铁道兵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雄壮豪迈,以小凉山"醉美彝寨"、"三雄夺魁"等为代表的民  相似文献   

19.
泉州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可助推海丝沿线"五通"联系,发挥"品牌之都"和"文化之都"优势,发挥华人华侨力量,推动海丝贸易合作规模。泉州发展海丝旅游的路径是激活海丝文化记忆,重塑"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国际形象,投巨资建设海丝文化旅游硬件设施,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开辟海丝文化旅游线路,推介海丝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峨眉山市高度重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但作为"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佛教文化元素在峨眉山市旅游综合改革中仍不够突出,存在着对佛教文化资源理解片面、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认知度不够等问题。创建"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入发掘佛教文化资源同峨眉山本地资源的联系,将佛教文化与峨眉山武术文化、饮食文化和茶文化等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普贤文化,打造佛教文化演出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彰显佛主题文化独特的魅力;开发参禅体验、寺院生活等动态文化产品以及禅意养生旅游产品,营造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