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仁爱思想中的精华,弘扬仁爱精神,有助于处理好人的身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汪启贤是清初新安医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启圣及门生等所撰注的《济世全书》,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临床各科以及养生等方面。其养生思想尚易简,并以内丹炼养结合服饵药物为特色,是宋明以来传统医学养生学的集大成者,颇有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归宿上的融通性,精神实质上的亲和性,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对中国统文化的精髓娴熟于心,又因为生活于人民之中,对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又非常熟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的继承和弘扬,对民间文化合理成分的吸收融合,形成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知识分子)为传统人生观的主要代表,以关于大生命与小生命、心世界与物世界、天与人关系的阐发为中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精华,成为当今中华传统人生观复兴,并与国外人生观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6.
西柏坡时期的统战实践,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诸如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和合观念等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梳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正确把握统战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滋养。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养分。依托闽南历史文化资源、闽商资源、闽南民俗文化资源能够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张力,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魂定而心有所依、行有所向,根深而内心笃信、脚下笃行。只有守好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推动中国事业不断开辟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在全球化大浪潮下,以好莱坞电影为典型的美国流行文化正强势地冲击着世界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人正不断探索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涵的电影艺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逐渐崛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电影这门诞生不过百余年的艺术形式了解绚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影》中运用影视艺术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审美意涵、思想观念。本文将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分析,阐述中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精神,是和合智慧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精神的强化以及朴素平等思想的延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慈善”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含义,它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行为。又指人对人的一种心态,包括同情心、怜悯心等。传统慈善主体的基本形态包括家族宗族、制度宗教组织、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团体。近代慈善事业的基拳特点有:慈善家群体的出现、社会慈善组织担当起社会的“调节器”、慈善机构非常重视慈善经费的筹措、近代慈善事业运用了较为先进通讯方式和运输工具、全国性的慈善机构相继成立,大大拓宽了近代慈善事业的救济范围,中国古代的“赈济说”、“调粟说”、“仓储备荒”和“反贫困”思想是中华传统慈善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包括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包括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和发展路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把传统文化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以联通中外的视野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贡献,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解决世界文化冲突提供了基本遵循;从民族繁衍存续的视角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多方面的功能;从国家实力提升的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时,归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初心"与"使命",了解"初心"与"使命"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与其呈现的共同意蕴,理解中国共产人的"初心"和"使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教育活动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他还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为我们开展政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领导干部,政德是他们的修身之根、从政之本。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政德教育,“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对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发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确实有适宜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哲学性思维。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和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在曲折中发展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共通性确立的生存与发展历史必然。而在当下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中华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的思想土壤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性变革发展,必将为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和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观念是在农业、饮食、音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继而发展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等观念群,共同构成了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和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和文化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包含丰富的优秀价值理念、行之有效的道德培育模式、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方式,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这些优秀思想资源,有助于全社会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当中的对应价值理念,深化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确立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借鉴传统道德培育模式,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依次生发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借鉴中华传统的知行合一思想,引导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实现知行相资以为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二者“相结合”的客观性、真理性与合理性。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者“相结合”的理念经历了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总结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期”“批判继承期”“挫折调试期”“吸收借鉴期”和“转化创新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集中体现在对民本、明德和建设大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体思想等,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换的时代意义:肯定人的价值、牢记党的使命、建设崭新世界。  相似文献   

20.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体系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思想体系都在此思想体系上得以延伸、演变和发展。而今这个思想体系的健全和发展,依然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需要13亿人中的"少数"即领导干部发挥少数的"关键"作用,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率先践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