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旷继勋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著名的红军军事将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信念坚定,功勋卓著,用短暂的青春和热血为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诗篇。弘扬旷继勋革命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旷继勋本人的生平功勋、深刻理解旷继勋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宣传弘扬旷继勋革命精神是传承旷继勋革命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旷继勋是我党我军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进一步挖掘这位历史人物的革命精神,更好的保护开发贵州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助推"百姓福·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正>思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县份之一。秦为黔中属地,汉置永宁县,元设宣慰司,明废司建府,历时近800年,民国设专员公署。因乌江航运之便,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是乌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经济文化中心,并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显著的文化优势,享有"乌江明珠"的美誉。思南人才辈出,文化兴盛。思南古有田秋力谏贵州开科试举、"南国躬行君子"李渭;近有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旷继勋将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总参谋长廖锡龙上将。思南有百年学  相似文献   

4.
旷继勋(1897-1933)贵州省思南县人,1916年8月入川从戎,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将领,高级军事指挥员。早年追求孙中山先进的革命思想,1926年底由秦青川、王文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于遂、蓬边界的大石桥乡牛角沟率全旅四千余官兵起义,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大旗,旷继勋任总指挥、罗仕文任党代表,随后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苏维埃政府。1929年8月,旷继勋在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刘披云陪同下,奉命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被留在党中央工作。次年1月,受党中央派遣,前往洪湖地区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  相似文献   

5.
旷继勋是从思南走出去的著名红军高级将领,他直接参与和领导了湘鄂西、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功勋卓著,才干突出,对中国革命事业和红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旷继勋传》突出了旷继勋鲜明的个性、军人的气质、军事家的谋略和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至死不愈的精神,如实地描述了他从一个旧军人到一位红军高级将领的转变过程,使读者对旷继勋烈士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影响现代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事件。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黔东优秀儿女,在民主革命汹涌大潮中显示了自己的不凡。以席正铭、周逸群、旷继勋、李光庭、严希纯等为代表的黔东进步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分赴各地寻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黔东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8.
旷继勋是我党我军早期的优秀党员和著名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发动牛角沟起义,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大旗,作为主要领导人先后创建了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十五军,以其丰富的建军实践和经验,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率军成立了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苏维埃政府,作为主要领导人参与创建了湘鄂西、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他的一生追求真理,对党忠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坚定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星火燎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进程中赓续创新。基于历史性和系统性分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经历孕育形成、丰富发展、当代拓新等重要阶段,并在赓续与弘扬的人物、时间、空间等向度中交互演绎,始终表现出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持久的理论形态。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推进着我们党的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革命理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的革命战略;统揽"四个伟大"是新时代的革命重心;凸显主体性地位的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革命力量;发扬斗争精神是新时代的革命品格。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创新过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红色政权"理论和赋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完整、系统而科学的内涵,是他创建农村根据地的第一次实践,是"农村中心论"的开篇之作;出击赣南闽西的过程中,确立了建立农村大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迈出了实际的步伐。《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发表使"农村中心论"有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古田会议后,统一了建立农村大根据地的思想认识,给"农村中心论"确定了根本前提;在毛泽东"农村中心论"的指导下,伟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创建成功。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在批判现存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改变它们,走向新社会的"乌托邦革命理论"。他的革命理论最引人注目之处一是把人"爱欲"的解放作为革命的主要动因;二是把"新左派"和青年学生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三是把改变人的本能结构作为实现革命的方式。不可否认,马尔库塞的革命理论包涵若干的真知灼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他极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他的革命理论最终只能滑向乌托邦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决议中,有关农民问题的理论与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至七大报告以"耕地农有"的土地改革纲领动员农民投身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八大至十一大报告着力维护并强化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和户籍制度三位一体的城乡二元体制,以汲取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二大至十八大报告推行一系列对农村的"少取"、"多予"政策,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并逐步改善农村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云贵高原建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军民在偶然与必然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逆境的交织碰撞中产生了"无比忠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精神,对"长征精神"的早期酝酿、萌芽和培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孕育"长征精神"的重要母体之一,为以后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中诞生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作下了铺垫,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22 年,党的二大正式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1939 年 10 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9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法宝作用、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胶东革命精神是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萌芽,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蕴含了"为国为民,忠诚于党;英勇善战,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创新争先;信念坚定,团结协作"等革命精神。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的坚决拥护高度契合,军队听党指挥、不畏牺牲,群众富有智慧、甘于奉献,政权建设上坚持民主合作的精神,这既奠定了胶东特殊的革命历史地位,又成为胶东革命精神形成的基本要素。胶东革命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胶东红色文化的内核,也是新时期胶东红色文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共"五大书记"正式形成于七大,它构成了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非常注重家风的孕育和塑造,"重视亲情、尊长爱幼"是其最鲜明的特征;朱德作为卓越的军事领袖,把"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作为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作为党建事业的"开拓者",用"严以律己,严以律亲"来培育良好的家风;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定党神柱",使家风融入了"心系祖国,情意绵绵"的因素;任弼时作为共青团的"革命导师",给家风注入了"乌鸟私情,舐犊情深"的元素。中共"五大书记"的家风观对现今的家风、党风、政风、社风等都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柳亚子先生是杰出的革命诗人,是南社的盟主和灵魂。南社以文学进行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进步文化团体,它的革命性、进步性、文学性、文化性不同凡响,意味深长,为南社赢得了"革命宣传部"的美誉。柳亚子与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唱和,脍炙人口,可见他与老一辈革命家的情志与友谊。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与时倶进的一生、他的革命业绩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誉为"李文林式"的赤色割据,被陈毅誉为"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位于赣中南,以吉安市青原区东固乡为中心,北至吉水县水南、白沙,永丰县的罗坊;西至青原区富田,泰和县中洞、桥市;南至兴国县崇贤、枫边;东至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实质论"即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新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是其新民主主义革命观中一独具特色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也是其对传统农民革命的继承和发展.新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与旧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的联系与区别是:首先发生在原因上,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反剥削、反压迫;不同的是新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除了反封建主义之外,还要反帝国主义的压迫.此外,阶级阵营不同;理论武器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