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演变成为一种经济新常态,如何看待和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保持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内银行业必须面对的事实。余额宝为例,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讨实现商业银行深层次变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资源优化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大思路、大战略,需要厘清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级的内部诸要素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有序结构的机理和途径。基于产业优化、交通优化、环境优化三个层面的资源,分析并赋予本区域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直至可持续的机制和驱动力,初步构建理论模型和路径,试图通过诸要素及子系统之间的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破解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集约·集合·集聚行动,促进错位融合,完善城市群形态,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形成共识、突出重点、主动作为、共同发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基于协同论最新理论,包含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劳动就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文化7个一级指标。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协同效应存在但并不明显,发展水平呈明显阶梯落差,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其中基本劳动就业领域差距最为明显。结合京津冀各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目标要求,通过资源共享、产业转移、统筹规划等对策,协同推进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同城化。  相似文献   

4.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教育作为在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决定性、先导性作用的因素,教育的协同发展必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着地区经济二元结构、行政壁垒障碍、体制机制缺位、资源缺乏共享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角度入手作出突破,以期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内教育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在环境治理上,利益分割,各自为政的条块治理模式,保障首都的固化思维与不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成本收益的不对等等因素,都成为制约京津冀环境共建的机制障碍。以立足长远的理念为引领,以法治为生态共建保驾护航,以创新科技作为生态共建的新引擎,构建对接京津冀生态共建的信息平台,是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生态共建的出发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是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我省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转型发展,以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应当具备:厚重的语言功底,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一定的行业知识,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好的文化交际素质,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合成作战机制是京津冀区域警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警务、大公安、大部制"为原则,京津冀警务合作在信息情报、指挥平台、交通管理、应急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京津冀警务合成作战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战时在勤务联动指挥中心的指挥下,运用"大数据"情报,精准、高效地平息突发性应急事件;平时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面控制力,实现三地整体联动联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企业与互联网的发展融合中,由于营销环节发展滞后,致使常常出现与生产、财务、物资供应等其他环节不匹配的情况,为此,需要我们加大进行互联网营销系统的研究力度,从而高端设计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营销系统的模型。旨在为打通营销与企业经营其他各个环节的交互渠道,迅速补齐互联网应用在企业营销方面的短板,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燕赵文化是河北文化的概称,燕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了慷慨悲歌的内在特征,多样性、包容性、独特性的外在特征。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传承燕赵文化是不同发展层次间的社会整合的必然要求,社会互动正常进行的内在保障,实现文化资本转化的内在要求。在传承过程中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原则,可以采用直接接触、媒介接触、外界刺激的传播模式。从而实现弘扬地域文化,树立河北精神,全面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碳达峰、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京津冀区域低碳领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国家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积极响应“双碳”目标的号召,在低碳领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但依然存在合作意愿不足、合作协议的执行成果不佳和协作网络尚不成熟的困境。从制度性集体行动视角来看,主要受到差异化诉求、交易成本与合作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融资难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河北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协同创新发展成为三地发展的重点,也为河北省创新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立足于河北省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现状,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创新型企业融资问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河北省创新型企业融资途径的可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才柔性引进突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从完全引进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转变,是河北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途径,也是隐性加强师资力量的有效方式。科学规划人才柔性引进工作,加强对人才柔性引进工作的管理,发挥柔性引进人才的服务效益是高校人才柔性引进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北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是河北必须面临的战略任务和严峻挑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河北的崛起,必须以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充分认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河北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河北干部队伍中的问题及根源,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八破八立,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政通人和的政务环境,为河北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保护是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战略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京津冀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淘汰京津冀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以及船舶五大行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不能采取破坏性淘汰的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与人民币国际化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该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实现京津冀生态保护、资金、资源、人才、教育等等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中国智库的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省区的民主监督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提供重要保障。当前,我们应该围绕京津冀的特点,探索跨省区民主监督的形式和机制。在监督过程中挖掘现有制度资源,找准共同兴趣点,依托人民政协制度平台,突出为协同发展服务的主题。尤其是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而且,通过民主监督还可以起到增强监督意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保定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逐步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行政区域划分、历史发展及政策等错综复杂的原因,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试图对保定市在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剖析,找到保定市协同创新发展新动能的提升路径,更好地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河北省经济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区域范围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产业体系源于分工深化,区域产业体系是以城市群为载体的产业体系,是价值链与空间链的有机统一体。京津冀区域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呈现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要素流动加强、区域分工链接初步显现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产业链与空间链衔接不畅、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应围绕实体经济提高区域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区域价值链与空间链;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同步提高要素市场一体化与制度一体化;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优化城市产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现实背景和主要问题,在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即构建和健全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完善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内容体系、创新构建协同发展的多主体互动合作模式、按照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统筹规划空间功能、立足各地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审计助力我国生态治理中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其自身特性对解决公共服务诺斯悖论具有天然优势。国家审计促进生态协同发展需要依据审计自身特征,并结合作用对象生态环境状态,在明确辨析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下构建发展机制。通过聚焦京津冀三地,将该区域作为实证对象,借鉴较为前沿的扎根理论中部分数据分析技术,对国家审计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理论归纳,提出路径框架模型,为在实践中构建生态环境全覆盖审计机制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