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我国已进入到一个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时期,这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绝大部分发生于地方层面。实践证明,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与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过失行为密切相关。在公共危机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地方政府应依次扮演“监管人”、“发言人”、“把关人”和“责任人”等四种角色。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沟通是突发公共事件能否处置成功的关键要素。面对高频次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对危机的认识、反应速度、应用渠道选择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效果,因此,改变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沟通的重要性认识,创新沟通模式并加强相应制度建设,规范程序成为提升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沟通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共危机是一种形式多样、危害巨大的突发性事件,而如何有效地对公共危机进行协同治理,则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议题。文中借助协同治理理论,对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梳理,并从危机意识、政府能力、构建协同治理网络和信息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建议,旨在对推进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代政府必须全面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当危机爆发时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我国政府在长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须从预警、决策、社会力量动员等九个方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持续性、可预测性、危害大等特点。高速公路公共危机处理系统是整个公共危机处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建立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处理专门机构和信息发布机构;建立完备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流程;构建公共事件保障体系;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组织力量对危机科研项目进行攻关。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统一战线是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爆发瞬时性、影响持续性、波及地域广、关涉领域多等特征更加凸显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必要性,统一战线在思想上的凝聚力和行动上的动员力充分体现了其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面对难以预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着眼于机制建构和制度整合,探索建立前瞻评估机制、民主协商机制、资源供给机制、舆情引导机制,形成从前瞻到过程的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应对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助力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效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矛盾激化凸显的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我国国情,政府一直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主导力量。本文从府际合作治理的视角出发,分别从纵向与横向两大维度,分析现行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内系统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内系统治理结构,强化政府合作治理共识,健全协作治理机制,进而促进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内系统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三鹿奶粉”事件是一个值得相关责任主体反思的事件,但反思的重点更应当集中在政府在此次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责任承担上。因为政府责任缺位是导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政府责任缺位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软弱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官员问责制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等存在缺陷造成的。为了规避公共危机的发生,应选择恰当的路径来强化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很大一部分是政治信息的传播,因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占有权威的信息源,媒体对事态的报道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外信息公布的状况。研究公共危机事件中政治信息的传播对于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的风险属性突出而复杂,是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重要变量,网络舆情是客观危机事件在网络上的反应,同时是网民对风险认知的自我表达,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感器”“建构场”“放大器”“情绪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兼顾治理工具性与价值性;完善多元共治的舆情风险治理机制,减少风险不确定性;同步推进舆情引导与风险化解工作,源头预防内生风险;培育网络社会共情与共识,促进理性风险建构。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系统中的组织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关系,是适用于各种具体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而又凌驾于具体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普遍方法.本文从制度途径入手,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独立的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动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2.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媒体和政府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两大主体,既存在不同角色定位,又具有紧密关系.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和媒体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与媒体角色定位及互动进行分析,从人员层面、思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最重要管理职能之一。目前地方政府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积极探索和构建其应急机制非常必要。我们应以新公共管理论为视角,确立构建地方政府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危机管理与突发性公共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我们无法绕开的,由于其特征决定了它将会给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带来严重性的后果。作为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在西方已有一定成果可以借鉴。而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根本上说还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客观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进行创新,才能应对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的调整,导致现实社会中潜伏着诸多不安定因素。这些因素一旦激化,很容易产生具有破坏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是这类事件的直接面对者和处理者,能否有效化解危机,将直接反映其治理能力,也影响着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的形象和权威。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活动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最难处置的就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目前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矛盾激烈,由于利益问题导致的社会冲突不断,群体性重大事件频发。按照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的理论,就是社会整合机制中的社会团结因素没有调整、处理好。以2008年11月重庆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要防止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置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政府应该在社会学的因素上多下工夫,依靠社会权威,强化社会集体意识,厘清政府机构的职能,注重社会团结,按照社会学理论层面整合、调解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的良好互动关系,确保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在危机学习中提升适应性治理能力是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抓手。在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驱动下,我国政府形成了通过危机学习推动风险治理制度演进的“中国模式”。为了明晰这一经验,以2003-2020年间11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案例,借鉴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来构建分析模型,并运用制度语法学进行信息提取。危机学习推动风险治理制度演进的逻辑体现为学习动力、学习体系等。在学习动力方面,经历了情境回应、体系赋能、探索创新的不同阶段。学习体系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型政府,以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结构。研究推动了危机学习与制度演进在交叉领域的理论对话,为本土化危机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事件共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极大危害性,这些事件不仅给政府管理敲响了警钟,也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说明了我们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现状及缺陷,应该建构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公共危机的特性和政府的公共性使得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主导功能.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处于非常规状态下的危机情境中,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危机预警意识淡薄、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机制不完善、社会整合能力差.这些问题影响着危机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为此,要增强危机意识、健全危机法律体系、完善信息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相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均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必须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应急管理工作,正确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探索正确处理突发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