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殡葬治理是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土葬与火葬之间的殡葬方式选择、公墓与私墓之间的殡葬用地使用与墓主亲属与墓地相关人之间的殡葬利益维护是农村殡葬治理活动中的主要现实困境,而这些困境的存在源于现行殡葬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农村殡葬服务设施的缺乏与农村传统殡葬观念的影响等因素.因此,需要从推进殡葬制度改革、规范殡葬用地管理、善用地方习惯调解等路径提升农村殡葬治理能力,促进新时代下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农村社区推行"共治"模式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才支撑。我国推进城市化以来,农村社区人才变动,特别是农村社区精英的流失给当前的乡村治理结构带来了冲击和危机,因此要从农村精英培育、乡村干部素质提升、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大社区建设等方面突破农村社区"共治"模式的人才缺乏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以村庄集体产权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系列基层社会制度,构筑了封闭的乡村社会结构,广大农民被内在地束缚在乡村大地上难以自由流出,离土无法真正离乡。同时,基于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员也无法真正流入并融入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中,乡村社会基础不断发生质性变革,但是嵌入乡村社会的各种制度却成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阻滞。由此,乡村社会的内在封闭、排外与现代社会的外在开放、流动形成矛盾与冲突,造成了当代农村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走出社区治理的困境,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从集体产权制度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基层社会制度入手进行改革,破除封闭、排外的乡村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都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目标。从逻辑关联上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前景目标,二者具有目标、使命与原则上的一致性;从实践上看,当前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还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及保障整体偏低与农村发展不均衡等现实困境。为了摆脱上述困境,我国要积极完善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织牢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认真对待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关系到乡村文化的兴盛,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面临着观念意识存在偏差、人才队伍力量较弱、创新发展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制约乡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应从文化认同强化、传承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治理体系完善等多维度发力,激发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外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分离造成了各自不同的治理形态,而工业化的冲击又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城市蔓延吞噬了乡村治理的空间,也使城市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单边治理遭遇合法性危机,区域性治理的困境于是成为困扰城市和乡村治理的共同问题。在城市政府领导农村政府的现有体制下,城市蔓延过程中必须倡导共同治理,既要确保城市、农村的权力均衡,更要确认城乡共同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治理功能弱化或完全瘫痪。基层政府治理旧体制是导致目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深层次根源,给乡村治理带来“负效应”。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不断稀释着基层治理行政性色彩,推动治理旧模式的解构,同时合理体制供给出现断裂,基层积极治理功能呈现“零效应”。村民自治难以贯彻落实、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是乡村治理困境的决定性因素,村民自治机制流于“无效应”。本文以重塑基层政府治理体制为前提、以完善村民自治和理顺其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推动基层治理组织层次间的功能耦合为重要手段三个方面初步探讨破解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全面免除农业税后,“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诸多困境,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成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治理模式。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既是解决“乡政村治”困境的现实选择,也是回应乡村社会内部自治力量成长、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然之举。这一模式的构建,需要诸多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对乡村治理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治理6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凸显和被重视,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为此,必须通过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法制,理顺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乡村治理主体的权限和职责范围,充分发挥乡村主体多元治理的合力,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规模偏小、结构松散、可支配资源要素匮乏、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发展困境。既有外部政策、监督不到位等原因,也有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内部管理不善的原因。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通过强化乡村共治意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扶持政策落实体系、分类实施监督管理和积极进行指导培训等举措,加快促进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具备在农村生产、生活和治理等领域的数字获取、使用、分享、创新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但当前农民数字素养水平难以适配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农村缺少数字化应用场景、农民缺乏数字化理念和缺失数字化场景参与能力等困境。破解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应筑牢农民数字基础,丰富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普及数字化理念,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政策监管,建立差异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标志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农民工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缺失、农民主体性缺失、乡村治理无序、资金短缺等多重困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项目和平台,其政策红利吸引着农民工进行返乡创业;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又能及时弥补乡村人才缺口,促进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资金保障,并能够改善乡村社会治理。因此,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策略,构建多维度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环境,开展针对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支持等途径来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宗教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宗教治理,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宗教治理还存在少数干部政治敏锐性不高、宗教治理能力不足、非法宗教与合法宗教交织、宗教治理难度较大、基层宗教治理力量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宗教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积极作用的发挥。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宗教治理,要在宏观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在中观层面坚持农村宗教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治理,提高农村宗教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微观层面贯彻习近平关于党的宗教工作关键在“导”的重要论述,多途径提升农村宗教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与成效。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有利于缓和参与危机、培育公平正义、促进科学决策、生成制度保障。分析当前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不足,通过培育参与主体的价值理性、提升公平正义、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现代制度体系等,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核心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根基,当前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发展存在着信徒迅速增加、传播性较强,家族信教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村级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目前农村宗教形势整体稳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农村宗教工作的领导作用,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种种困境,集中体现为文化生产力困境、文化体制困境、意识形态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须优化农村文化生产力各要素,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农村文化主体的文化意识。其实,这是一个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总体性建设逻辑。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种种困境,集中体现为文化生产力困境、文化体制困境、意识形态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须优化农村文化生产力各要素,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农村文化主体的文化意识。其实,这是一个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总体性建设逻辑。  相似文献   

18.
村干部是农村社会矛盾治理的重要主体。基于对陕西省381位女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分别从治理环境、治理对象、治理策略和治理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女村干部的看法。基于女村干部立场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勾勒出当前乡村治理总体和谐稳定,但社会矛盾也大量聚集的基本形势;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乡村治理精英的生存处境,反映出当前农村社会矛盾治理所遭遇的困难与挑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不仅需要法治化治理、经济治理,也需要发挥文化治理的积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不仅需要"亲民",也要"亲基层""亲村干部",塑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将乡村基层组织和农民双双从集体中解放出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格局。合村并组作为税费改革的"衍生政策",给乡村自治体系和治理单位带来重大影响。村民小组作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和政权肌体的最小细胞,成为连接家庭单元和行政单元的重要认同单位和治理单元。村民小组长作为一个独立的治理主体,获得村委会和村民默许的权力,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作为"代理人"和"当家人"跟村委会和村民进行互动,具有一定的权力空间和寻租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村民小组不是处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静态空间结构之中,而是处在与村委会和村民的动态互动关系中。  相似文献   

20.
村委会是中国村民群众的首创制度,30年前村委会产生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此后它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乡村治理的主要形式。通过村民自治,广大村民群众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尊重和民主权利,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也为各族村民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