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孝意识淡漠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隐忧.解决的途径:一是重视孝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三是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孝德教育模式,把孝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使其在当代青少年德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如何坚守民族文化之根?在我国银发浪潮即将到来之时,如何发扬中国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对策之一是要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引导他们懂得体贴别人——体贴父母抚儿育女的艰难,体贴老师培养学生的辛苦,体贴社会的关爱。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孝文化日渐弱化,日渐被青少年淡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扬弃和创新的方法,在青少年中弘扬孝文化,增强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晓明 《求索》2008,(3):73-7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曾经发挥了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凝聚民族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在传统孝文化有所缺失的当今社会,弘扬孝文化显得十分必要,它不仅是构建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资源,而且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有利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应对当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儒家孝道观为例证,以现代人的伦理困惑为依据,提出对青少年进行孝亲敬老教育,不能简单地诵读经典或照搬传统孝文化故事,必须通过扬弃,赋予孝道以敬为先,不以愚顺;以养为本,不以葬显;以护为要,不以守论;以正己为则,不贻亲羞;以及人之老,不独其亲等全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谈“孝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孝文化也需要现代化。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孝与公德、孝与民主、孝与科学、孝与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形成的网络文化,多层面多角度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化本身的技术特征和内容特征深度分析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论及在网络文化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周凯 《人民论坛》2010,(4):120-121
以孝文化为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孝文化是招商引资的"梧桐树",是文化旅游的"吸铁石",是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兴奋剂",是企业凝聚人心、增强效益的"润滑剂",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陈凤 《湖北社会科学》2008,3(3):179-181
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已陷入某种困境,道德教育与传统的脱节是其中的根本原因。近代史的文化剧变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体系的破碎与失衡使得当下的道德教育处于历史鸿沟的彼岸。道德教育应以传统与历史为基,厘清中国传统道德与自五四以来形成的新的道德传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跨越历史的断裂,走出当下道德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王伟 《前沿》2013,(4):126-128
疗治道德滑坡的社会病症,道德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二是推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三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四是回归文化育人的道德教育本质,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传统孝文化在荆楚大地源远流长,积淀着湖北人民最深沉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孝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亦不断变革。在今天的湖北社会,孝文化虽然深入人心,但也存在着行孝方式有待改变、行孝能力不高、甚至不孝现象时有发生等负面现象。因此,需要对传统孝文化进行辩证继承、去粗存精,发挥其促进个体成长、圆融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丙元 《青年探索》2009,(3):17-20,91
正确的道德教育是青少年良好品德形成的前提。如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某些基本范畴认识模糊甚至混淆,就会导致方法论上走入误区。而实践中对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区别的模糊、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对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的混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等则是此种误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蔡志良 《理论月刊》2005,(6):162-165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社会道德环境日益复杂,必须把培养道德能力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社会全面转型与多元价值的并存、道德相对主义和“去道德化”盛行、信息多样化与道德的困惑等三个角度说明了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道德能力的增长、道德教育的复兴与意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对道德能力的新认识等三个方面论证了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人性是一种既契合又冲突的关系.道德教育应以认知和尊重人性为基础,以人性的合理超越和培养为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潮崇尚多元、反权威以及重物质的价值观念,促进现实人性后现代化.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凸显主体间性、个体性、现实性、创新性的后现代人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人的本真需要.同时,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发展倾向,也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道德教育必须找到道德与后现代人性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既融合内化又相异互促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孙在福 《传承》2010,(24):158-15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应结合社会的客观情况,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孝文化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家庭道德。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东方文明的精神支柱。但是,我国在生产力不发达,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迈入老年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一系列调查资料,分析当今日本青少年道德现状及其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日本政府认为由于学校教育的"荒废"、家庭教育的"不力"、社区教育的缺失,日本青少年道德素质有严重下降的趋势,为此,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笔者认为日本政府的这种敢于直面本国道德教育的消极面的忧患意识及其整改的积极态度,很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我国传统家庭养老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养老难题。但是,在当前农村养老中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地被弱化。要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传统孝文化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根基。而在现实中,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道颠倒、孝道沦丧已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青岛胶州市铺集镇党委和政府自2005年以来对“以孝治官”与“以德化民”的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实践,创造了“德孝文化”建设的三大品牌,即德孝文化生产力品牌、德孝文化信仰品牌及德孝文化党建核心品牌,  相似文献   

20.
王贵东 《前沿》2012,(15):129-130
传统孝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弘扬孝文化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建立和谐新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建新型孝文化,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健全孝道法制体系,积极开展孝道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