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哈代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文 《求索》2008,(5):229-229
张志庆在总结国内哈代研究状况时,如是说:“徐志摩对哈代的评论充满才气,不过他把哈代与莎士比亚、卢梭、尼采等人相提并论,或许有人会觉得评价过高。再者,徐志摩对哈代的评论少而简单。遗憾的是,直到80年代以前,中国学术界对哈代的研究,就质量而言,没有超过徐志摩的水平。”这段论说有其深刻之处,但也从两个方向上显示了自己的不足:其一,“直到80年代以前”的时间限定不适当地缩减了徐志摩的哈代研究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2.
悲剧为什么产生?这是悲剧文学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首先要碰到的问题。古代戏剧家们,都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意、鬼神主宰着,人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郭沫若的抗战六大悲剧,显示出他运用先进的世界观来观察人类社会,突破了古典悲剧的思想局限,反对人的意志不起作用的观念。他写出了中国历史上处于悲剧时代的许多悲剧英雄,他们决不是被不可捉摸的命运驱使的玩偶,而是为崇高的理想奋斗着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郭沫若从现实社会中去挖掘出悲剧产生的根源,有着超越古典悲剧文学的强大的社会解剖力和现实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李向阳 《中国减灾》2001,11(3):20-24
他长到12岁才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说: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身为亡国奴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4.
路遥 4 3年短暂的生命历程 ,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 ,也许有某种关联 ,这种悲剧意识已深深浸透了他对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的关注。在路遥的小说世界里 ,乡土乡情中的农本文化、苍凉浓厚的悲剧氛围以及作家再现生活的史诗品格为我们探究路遥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农本文化理想和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黄磊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讲师。自从演完徐志摩之后,再提到黄磊时,人们已经很难把昔日那个多情的文人与私下里活泼好动的他分开。这之后,他又接了几部戏,塑造了几个角色,这些角色也同样深入观众的心。他说他相信生命中是有奇迹的,他说他常常想飞,飞入他扮演的那些人物激情澎湃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6.
吴童 《求索》2010,(7):184-186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民族,因而也缺乏纯正的悲剧传统。然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太古神话中,悲剧性神话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与古希腊神话一样,中国同样不乏悲剧传统和悲剧精神,反抗神祗的悲剧就是中希神话注重表现的一个共同内容。本文考辨了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悲剧特征及其底蕴,分析了两者不同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特征。研究认为,中希悲剧神话分别代表了西方的海上诸文明的聚合形式和东方的内陆诸文明聚合形式,这两种聚合的作用表现出的重伦理与重哲理之别,必定消解古希腊式悲剧在汉语世界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张涛 《北京观察》2013,(11):74-79
当“昔人已乘黄鹤去”之后才忽然想起他曾经的诸般好处,叹惋起什么”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桥段来。那是《小井胡同》的悲剧.李龙云的悲剧,当然.他更希望这个悲剧也仅仅属于他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黄宇 《求索》2007,(5):174-175
在20世纪20年代,当以创造社为代表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总体上走过了一条从追求个体私人自由的审美启蒙到追求人民民主主权的审美政治化之路时,对个性主义的坚守使徐志摩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虽然怀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但徐志摩坚持文学是个性的表现,其作品呈现出了抒写性灵的特点及悲观、颓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刘建欣  刘晓博 《前沿》2007,(4):231-233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 1888-1953)的戏剧创作不仅在美国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曾阅读过许多关于希腊神话与希腊悲剧的著作,对希腊悲剧有着深厚的兴趣。在奥尼尔的悲剧创作中,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古希腊悲剧的思想、精神、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对他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立了独立的悲剧风格。本文以奥尼尔三部著名作品《毛猿》、《琼斯皇》、《榆树下的欲望》为例,探讨了奥尼尔悲剧创作对古希腊悲剧的借鉴与革新这一问题,旨在揭示并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奥尼尔独特的戏剧风格。  相似文献   

11.
著名诗人徐志摩是我的堂叔祖父,我是他的侄孙。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生于浙江海宁市硖石镇西南河17号徐氏老屋的第四进楼上。1900年3岁起入家塾读书,1909年冬12岁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1910年经沈钧儒介绍,入杭州一中(原杭州府中)读书,1917年秋入北京大学学法政,1918年8月14日去美国,在克拉克大学读社会学,1920年9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个大学生,残忍地杀害了4名同学,成了公安部A级通缉令中悬赏20万的通缉犯,在伪装成乞丐逃亡近一月之后,3月15日晚在海南三亚被抓获。他叫马加爵,原云南大学学生。据其交代,4名同学平时和他关系都很好,他杀人的原因仅仅因为和同学之间的一点小摩擦。我们尽可以说,这是偶然的偶然,这是特例的特例,心理学家也已分析,马加爵可能是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而且是属于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然而,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学生的悲剧也是学校的悲剧、教育的悲  相似文献   

14.
史诚 《小康》2006,(10):78-79
三国时的刘巴可谓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代奇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悲剧意味。是什么造成了他的郁郁不得志?  相似文献   

15.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同名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他凭着强健的体魄,敏锐的智慧,坚韧的毅力,试图通过顽强的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超人梦、爱情梦、文学梦和成功梦。但现实和梦想的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这些美好梦想的一一幻灭,马丁也因此投海自尽。马丁因梦而生、因梦而亡,他的悲剧是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6.
今年8月20日,是我国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九十九岁诞辰,8月27日,是他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九周年;8月8日,是他生前留下遗嘱的九周年。就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资深记者谢朝平先生历时三年采访后完成的三十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大迁徙》,它写的是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而在中国铸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虽无“悲剧”的概念,却产生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尽管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但诞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古典悲剧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悲剧人物以善良柔弱的女性为主;悲剧情感呈现悲喜交集的中和之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结局体现出“团圆之趣”。  相似文献   

18.
单正平 《新东方》2001,10(3):57-61
现实中的中国人,尤其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对中美文化关系的理解,复杂而微妙。戈登医生是中国人想象中的理想美国的化身和代表,他对三个中国女性的态度,大致可以视为美国人对中国的三种态度,而三个中国女性则分别象征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戈登医生》表现了作者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而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美关系的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19.
《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也是从古以来最深刻的一出悲剧。悲剧是人的悲剧,尤其是女人的悲剧。悲剧的延续性贯穿小说的全篇,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其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几乎变态的弱者,是和命运及自己心里的阴暗战败了的悲剧性的弱者。最初她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黄金,结果却用那黄金把自己锁住了,锁在了一个畸形的圈子里。对爱情、对金钱的欲望折磨了她一生和她一家。  相似文献   

20.
孙丽君 《思想战线》2011,37(2):90-93
中国式悲剧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对故事的选择和叙述过程之中。中国戏剧创作者的身份起源于俳优,中国式悲剧的取材、戏剧冲突、戏剧结局和叙事风格等方面都和这一身份定位有关。在现象学的视野中,中国式悲剧的审美经验本质上是对自我有限性的经验,这一有限性经验使得观众获得了自我与自我构成因素的和解,而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明是这一有限性经验来源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