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奇玉 《求索》2010,(4):198-199
女性进入戏曲批评领域比较晚,明嘉靖年间始见诸记载,至清代始颇为兴盛。女性戏曲批评者多以题写戏曲序跋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她们大多为名门闺秀,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一带,喜用诗词题写戏曲序跋,且多关注女性剧作者和刻画女性的剧本,具有明显的性别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3.
正辽政办发[2015]110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关于振兴辽宁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12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关于振兴辽宁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精神,现就振兴辽宁地方戏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4.
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晚清,在约两百年的历史中,其剧目题材由以乡土生活为主向复杂多样的政治军事生活拓展,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丰富性堪与大剧种比肩。从对剧目的梳理可见,荆州花鼓戏迷恋悲情,长于以苦情苦境博得喝彩,善于铺陈复杂故事,这与其音乐的特色和表现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吴心 《黄埔》2011,(4):58-59
中国古代戏曲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这里先弄清楚几个名词:优: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为业的艺人之统称;倡: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俳:指杂戏、滑稽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汉时又称"角抵戏"。一般认为,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另外,传说黄帝时有乐官名伶伦,后即称乐工为"伶人"。在古书中,  相似文献   

6.
王福雅 《求索》2013,(4):147-149
古代戏曲优伶出于生存需必须游艺,"游艺"对他们来说并非优游的生活方式,常常只是一种被动选择。在戏曲优伶的"游艺"历程中,中国古典戏曲的虚拟化、程式化特征以及剧种的多样性特点渐次形成。同时,正是由于生存竞争的需,戏曲优伶又往往能够"游于艺"。"游于艺"是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和自由运用,是符合表演程式又能游刃有余、呈现程式之美的精湛演出。戏曲优伶"游艺"与"游于艺"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庄子所谓技与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民俗与戏曲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和戏曲都属于“中下层文化”的范畴,民俗与戏曲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戏曲与民俗的互动,是通过一个个深受民俗浸染的个体来实现的。就戏曲作品而言,民俗以各种方式进入剧本,古典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明显地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戏曲也承载了某些民俗的催生和传播职能。就戏曲的审美形态而言,戏曲总体上具有的重人伦、喜通俗、多模拟的特点,也与民俗文化的背景相关。从民俗文化角度来研究古典戏曲,应是着力挖掘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山西是戏剧大省,有戏曲摇篮的美称。自地方戏曲产生以来,相继有53个剧种活跃在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黄土地上,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这些剧种也经历了自己的生与死、荣与衰的艰难历程。现在山西虽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剧种,其实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剧种而流行于现代戏曲舞台上的不过仅有二十几个了。一个剧种诞生后,它总是要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剧种的生存环境应包括地球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时代环境。适应者,便可生存、繁衍下去;不适应者,可能…  相似文献   

9.
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近200年历史。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地方戏曲却面临着创新乏力、人才流失、受众减少、后继无人等发展困境。这些困境的产生,既有荆州花鼓戏自身不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原因,也与政府对其支持和整合力度不够,民众的有关需求未能得到充分调动等有关。为此,我们需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推动传统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宣传力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方戏曲市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王成诚 《传承》2009,(14):10-11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一直是党和政府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扶持戏曲艺术的政策和举措。近年来,宿州地方戏曲在传承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障碍和瓶颈,需要在深化改革中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并沿着党的文艺路线健康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刘韬  宋薇 《人民论坛》2020,(9):140-141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3.
李双喜 《世纪行》2012,(10):26-26
9月28日,省政协各界人士中秋戏曲晚会在粤海国际大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14.
性格爽朗、言语干脆的胡芝风,虽年过花甲,但仍在电脑桌前、排练场上努力耕耘。作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会长,胡芝风带领学会举行各类戏曲学术研讨会,还为各地京剧、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粤剧、豫剧、甬剧等戏曲团导戏,至今已有10多位主演经她辅导获得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  相似文献   

15.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戏的发展及其在戏曲体制演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的南戏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形式,在以北曲演唱的元杂剧向明清传奇发展的过程中,以南曲演唱的南戏起到了一种过渡作用,其艺术体制和剧本规格被明清传奇继承、发展与固定,为我国后世戏曲艺术体系和剧本文学体式的形成和确定,全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谈高校校园戏曲艺术欣赏与德育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戏曲是千百年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作为高度综合化、艺术化的人文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高校是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园地,堪称中华艺术瑰宝的戏曲理应步入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所认识与熟悉、继承与发展。戏曲是感性艺术,它可以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8.
福建戏曲     
胡沧泽 《政协天地》2011,(12):61-64
福建戏曲悠久的历史、丰厚的蕴藏和独特的风格,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是十分突出的,故有“戏剧省”之誉。  相似文献   

19.
党月异 《求索》2008,(9):227-229
清初士人浸透着个人恩怨的惆怅和苦恼伴随着明清易代的沧桑变迁而激起的满腔兴亡的感慨情怀,使他们处于前途无着的身份焦虑,如同一种时代的共同梦魇,蔓延在整个清初文坛。而清初戏曲以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清初文人的身份焦虑,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以家国为重却又无路可走的苦闷与感伤。清初的很多优秀戏曲作品正是作家“焦虑”的儒家情怀的艺术产物。  相似文献   

20.
乔丽 《前沿》2008,(2):168-170
清代中晚期是传统戏曲发展繁荣的高峰期,追求声色娱乐的官宦士人乐于与戏曲艺人交往,但表现方式不同:豪门权贵一味压制玩弄伶人,中下层文人则追求暂时的愉悦和慰藉,这些都对戏曲艺人的生活及戏曲艺术的审美倾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