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冷漠是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它既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行为。通常认为政治冷漠对民主政治运作是不利的,其实适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理性精神,提高政治效能,保持政治稳定,推进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认识到这点,对于我们更加审慎、合理地建设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民政治行为,亦为农民政治参与行为,是指农民为了表达、维护和增进个人或集团的利益,按照一定的方式参与政治过程以影响公共决策的行为。农民多人参与政治过程的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其包含两类不同性质的政治参与行为,即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无序政治参与。在无序政治参与行为中因其行为法律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亚类型,即合法失序行为、违法失序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不同的政治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序政治行为与无序政治行为之间的转化、无序政治行为中各种亚类型政治行为之间的转化,均依据一定的条件发生。对不同性质的农民政治行为,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周志平 《学习月刊》2010,(22):86-87
网络政治参与是传统政治参与在互联网络的延伸.公民以网民的身份,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bbs、博客和微博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以达到影响或改变某一政治力量的决策制定或执行目的的一种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政治关系的核心范畴。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有序的基础,与政治发展互动进行。整合社会的政治认同资源,是政治体系形成、巩固和提高政治认同的关键。政治认同资源整合的路径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5.
现代民主政治作为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和现代文明的标志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民主政治是宽容、公开、透明、程序政治,它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须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民主政治的重要作用.使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文化对政治过程有着更为明显的影响。现阶段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政府应充分运用民族政治文化对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控制,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两个领域,都已经形成了诸多观点。然而,界定它们的内涵仍然是一个难题。通过回到起点、政治定格、理论定位、实践定义等角度考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政治思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政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政治领导核心,以党的领导为标志的政治秩序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才能化解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矛盾和冲突,才可以保持政治上的稳定,因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巨大而又急速的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问题使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那么,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实现政治权威的重构,就成了当代中国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执政党权威何以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重点探讨了执政党权威在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执政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以其有效的政治权威给中国一个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张桂珍 《唯实》2004,2(8):87-89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在政治实践领域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政治伦理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一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政治活动合理的、适宜的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从政者道德品质的总和。政治伦理具有工具正当性即依据一定的伦理标准对人类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加以评判,为人类政治活动在特定环境下如何行动提供规范性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正当性功能,它不仅论证和说明政治对社会的终极价值关怀,而且作为政治的根本价值观具有评价现实社会政治的价值判断功能和建构理想政治社会的行为导向功能,为人们认识政治活动及其变化提供基本的观念框架和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关维 《奋斗》2005,(5):37-38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服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政治环境,引发了政治方式和内容的变革,推动了网络政治的进程。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实现政府政治决策和公众民意表达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选择。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网络政治的发展进程,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积极作用及负面作用,并对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09,(7):21-21
加强政治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修养是党员政治素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党员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政治本身应当具有的一种美德,是考量政治备法性的标准之一。政治合法性是指一种政治权力进行统治或治理的权利,这种权利能否或为什么获得公民认可、服从、忠诚和支持。政治合法性有很多衡量标准,一种政治权力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主要从政绩上来衡量,即政治权力能够给民众带来实惠。如果单单这样衡量。就无法判断通过玩弄权术、不讲信用等手段带来利益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有些人认为政治就是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和施展权术,在政治领域没有诚信可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两个目标。政治参与既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从政治制度化建设、参政立法、公民政治文化素质三方面入手,实现有效政治参与,以保证和促进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5.
曹文宏 《唯实》2008,1(2):81-85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既是社会将其主流思想文化灌输于人的过程,又是个人通过自身努力习得内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是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熏陶,更离不开个体的自我学习。本文欲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综合论述个体自身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徐彬 《学习论坛》2012,(1):52-55
在西方,企业管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企业政治学。由于对政治的偏见,企业政治问题研究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企业政治营销盛行、企业政治问题凸显的时期,有必要创立中国企业政治学,用独立的概念体系和独特的研究范式解读中国企业政治问题,引导企业正确地实施企业政治战略,规范企业政治行为,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彰显企业在国家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围绕为什么要讲政治、如何讲政治的问题,提出如下五点:(1)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2)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讲政治;(3)讲政治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迫切要求;(4)讲政治的核心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5)讲政治必须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认知逻辑的必然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党的政治建设、党的领导力建设,最终聚焦于“政治三力”的提高,是党的政治建设逐步深入、逐步聚焦的过程,是一个由“面”到“线”再到“点”的逻辑演进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三力”的重要论述,从不同层面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政治要求和建设任务,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是跨入新时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要求,也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