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联副”(台湾《联合报》副刊)承办的“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元月10日至12日在台北举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乾在开幕式的书面致词中指出:此次研讨会“在中文报业史上,是一创举”.三天会期共举行了十场研讨会和一场座谈会,发表了24篇论文.数以百计的与会者,几乎囊括了当前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作家、学者.会议的论题涉及文学、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社会科学领域,而讨论的主题——报纸副刊,在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这是台湾文坛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2)
<正>一当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历史,以上世纪50年代为分水岭。1950年之前,台湾文学经过日据时代五十年殖民教育,最后阶段推展"皇民化",严禁"汉学"、"汉字"。1945年台湾光复,此后从1945年至1949年,台湾社会中文和日文并行,史家称为"光后初期"。此期有两家报纸副刊,竭力推广中国文学:先是台中的《和平日报》,于1946年前后,以《新文学》《新青年》《新妇女》《新世纪》《新时代》等五个副刊群,大量引进"五四"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前承光复后台湾文学的转折,后启60年代文学的兴盛。此时期文学杂志的“民营”状况,副刊非一统的存在状态,都悄然改变了权力场和文学生产场之间的单一支配关系,使控制文学场域的合法逻辑出现了裂隙,并使得作者、编者、读者的性情最大程度地影响文学生产。此种历史境遇中的文学传播,使政治高压下的20世纪50年代仍能涌动起多种文学思潮,也使台湾文学的乡土性、本土性得以延续、流布。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不应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被看做文学的断裂。  相似文献   

4.
访台散记     
不久之前,应台湾“中国文艺协会” 的邀请,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家访问团访问了台湾。访问团成员共10人,来自作家协会、大学、文学刊社,此行任务为文化交流。 访问团在台湾与台湾文学界举行了研讨会,探讨社会变迁和文学发展的关系,六湾作家陈映真等20余人和我们全团成员参加。我在发言中讲了两点,一是在世界的急剧变动中,文学应更加关注人生意义的追问,一是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文学的繁荣。访问团还与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师生座谈,参观了《联合报》副刊,参观了《文讯》杂志社(由中国国民党主办)…  相似文献   

5.
甘铁生 《台声》2000,(10):8-10
1947年 11月到 1949年 3月,台湾《新生报》副刊《桥》上,发生过一场关于台湾新文学的热烈讨论。这是一场涉及台湾新文学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不幸,这场论争因遭受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而夭折。岁月流逝,史料尘封,先是国民党钳制人们的思想,使这批史料无缘与世人见面,台湾“解严”后,又遭到“台独”势力的刻意歪曲,致使人们还是不能了解此次文学讨论的真相。事隔 40年后的 80年代,持有“台独”观念的文论者,掌握了这场争论的资料,却心怀叵测地秘而不宣。   但是,历史是不会被尘埃永远遮掩的。近年来,一些台湾思想界、文…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15)
正台湾的副刊,长年以来与作家之间关系深远,尤其过往,大部分的作家是等到所有作品见诸报端之后才"结集"出书,作家作品充实了副刊园地,副刊也扩大了作家的知名度,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自不待言。但如果就一个文体来说,大概从没有一种文体如"极短篇",与副刊,尤其是联副(台湾《联合报》副刊)有这样深厚的渊源。1978年2月15日,痖弦主编的联副首度推出极短篇征文,编按如下:"极短篇是一个新尝试,希望以最少  相似文献   

7.
报纸副刊与文学发展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新世纪以来,由于大众文化的勃兴,以及传媒的多元,使得多数市场大报的副刊丧失了文学功能。而《启东日报·江海潮》这样的县级报副刊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可以在经济大潮中葆有一定的独立性。从《江海潮》的定位、规划与拓展三个角度,可见其在培育江海文化与弘扬城市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使延安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党报副刊为中心的文学刊物体系。作为延安文学的存在方式,党报副刊因其唯一性和权威性被不断强化而成为文艺刊物存在的主要形式,进而上升为延安文学的独特标准,并成为解放后中国当代文学一体化进程的前奏。  相似文献   

9.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关注近年来日本、大陆与台湾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从学术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台湾新文学与鲁迅,以及台湾文学定位等方面,将两岸三地的研究状况相互参照,比较研究者在解读与考辨台湾文学时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由此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全面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是其中两  相似文献   

12.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3.
"腐败"分析与"教育恶化"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本该是公平公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理应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接受国民教育的合法权利。然而,当腐败渗进教育领域后,教育的公平公正被打破了。教育寻租,即为某些分管教育和学校的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假以各种手段谋取个人的种种好处。如,子女入学,学历与职称的评定等等。这些已构成了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教育腐败不满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教育寻租的表现形式及其来龙去脉究竟如何?本刊特邀4位专家对此进行理论分析,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讨论。——主诗人:任建英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和倡导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上面提出的两大战略任务.本文对"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内涵与本质,"和谐世界"思想与我国一贯外交政策的关系,"和谐世界"主张与西方国家提出的规范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警务技战术,是建立在良好身体素质基础上的通过训练形成的合理的克敌制胜的方法。警务技战术训练既是能力、技巧和策略的训练,也是执法水平的训练和塑造人民警察形象的训练。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后备人才、提高人民警察自身素质、加强公务队伍建设、进行警讯国际交流的重要阵地。警务技战术教学在公安院校教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公安院校学员对警务技战术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同时警务技战术教师既是人民教师又是人民警察,这就要求警务技战术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技战术素质,正确处理好"务"与"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7.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情报主导警务改革近年来发展迅猛,江浙沪等地公安部门初步实现了跨区域信息共享,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信息高地已经崛起。相比之下,那些情报主导警务改革进程缓慢的区域慢慢成为信息洼地。如果把犯罪比喻成流水,它从信息高地向信息洼地流淌的趋势,会随着信息高地与信息洼地之间落差的逐渐加大而越来越明显。因此,全国各地公安部门保持良好的协作机制,东西支援、大小城市联手、城乡结合是促进我国情报主导警务改革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的互惠、互利、互制给现行大众传播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尽快营造良好的大众传播环境,制造"绿色"社会流行氛围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及社会发展之必须。而提高全民审美情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把握传播、流行主流是实现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健康和谐互动互补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