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化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之一,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突破口。权力在客观上存在着易腐性、扩张性以及对权利的侵犯,由于权力的本质决定,有必要制约权力。制约权力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结果,是保障权利的要求,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志。在我国的政治改革中,法律对权力的合理制约,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法治化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之一,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突破口。权力在客观上存在着易腐性、扩张性以及对权利的侵犯,由于权力的本质决定,有必要制约权力。制约权力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结果,是保障权利的要求,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志。在我国的政治改革中,法律对权力的合理制约,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法治”进一步强调“依法治权”,即要求法律具有制约国家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两个方面的功能。这就要求国家的政治生态要从权力主导向宪法主导转变,强调政治的法律化和法治化,要用宪法规制国家权力,并努力使其超越权力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逐步实现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的法律调节,实现政治问题的法律化解决。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监督制约是推动现代国家治理和实现权力规范运行的基础。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监督权力、以法律规制权力、以道德驯化权力等模式虽然反映了人们对权力监督制约的构想和探索,但它忽略了权力监督制约对政治生态的依赖。政治生态能给权力监督制约提供重要支撑和社会基础。从现实情况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抱团滥权的圈子腐败、缺失的社会廉洁价值观、庸俗平淡的政治生活,是当前政治生态恶化进而影响权力监督制约的主要症结。基于此,重构政治生态是权力监督制约的重要之维。重构政治生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培育理性政治主体、坚持推进法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等。  相似文献   

5.
宪政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 ,以实施宪法、实行法治、制约权力为保障。宪政是以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基础 ,是宪法规范及其实施并对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现实影响的产物 ,是现代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宪政对政治文明具有保障民主政治的运行、建立和维护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宪政意识、实行法治和党的依法执政等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急需完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治理论强调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所有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依据,法治精神是警察权控制的理论基础。法治理论的主要精髓为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应当通过制定有效的法律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应当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方式相互制衡;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构建有限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自由裁量权应受到限制。在法治精神下,警察权的设置应遵循有限的控权原则;警察权的运行应遵循程序正当的原则;警察的自由裁量权应遵循有限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一、宪政制约对于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义合法性在英文中称为legitimacy,意思是指合乎法律的(lawful)或法治的(legal).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是指一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换言之,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在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或政治管理时是时何以得到社会和民众认可的问题.合法性是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政治权力主体为强化自身的政治统  相似文献   

8.
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德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为例,分析了现代西方议会民主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问题。议会制民主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结构的基础。在这种政治体制下,权力制约的主要机制是:由联邦制形成的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分配与抗衡机制;议会中各种权力实体之间的分立与平衡机制,包括政党在权力制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政治透明度是权力制约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法治是有效权力制约的可靠保障,这种权力制约机制也存在局限性和弊端  相似文献   

10.
对权力无为的法律制约何恩光高晓春中国的民主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的使命在于规范行为、分配行为、制约权力,在于防止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权践踏民主。同时,法治的社会又是一个有序的社会。应充分保证法定权力的行使,并以权力维护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只有把握法治的整体意识才能理解法治的真实意义,而哲学的法理学是把握法治整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法治整体意识的要点是:法律存在是最低限度的法治;法律约束具有普遍性;普遍的法律约束具有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法治的实质就是约束公共权力;倡导合道德性的良法统治;建设私法主治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维护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保障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区别人的道德世界和功利世界。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是法治整体意识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如何转向以法治为保障,以自由、公平、有序、非对抗性竞争为内涵的现代民主国家,既是对执政党的考验,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考验。而这一转型的成败,关键在于执政党能否忠诚并信仰宪法,自觉推进法治政治,通过限制自己的权力来重铸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重建自己的政治权威。法治政治,归根到底是要求权力服从法律,共产党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反腐败的根本途径。建构现代化反腐倡廉法治体系包含二方面内容 :一、健全国家权力制约机制 ,通过权力设定和操作的有效制约以及加强权力监督 ,管好公职人员手中之权。二、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 ,一旦发现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即严厉惩治 ,坚决清除。  相似文献   

14.
法治原则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原则.法治思想萌芽于古代社会,在近代社会之后,作为一项政治原则才最终确立.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建设法治政府,鉴于任性政府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法治政府已成为现代政府构建的目标模式.强调建设法治政府,其实质是强调政府的公共权力要受到法律规制.从政府公共权力的来源来看,公共权力的有限制度、公共权力的程序制度、公共权力的责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从公共权力行使的有效性来看,应建立公共权力的分立制度;从对公共权力预防来看,还必须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法律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权力制约     
权力不加限制便会被滥用,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权力制约思想的政治实施,包括了一整套的制度模式。没有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政治制度,不能称为民主国家;没有权力制约和监督内涵的国家政治生活,不能称为法治国家。为此,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财政从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包办一切的国家财政逐步走向开放、透明、法治的公共财政.这样的公共财政过程实际上也是财税法治的三十年.反思三十年的财税法治,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这条主线出发,以财政的权力制约为切入点,分别从纳税人权利制约权力和财政公权力的内部制约两个方面展开,构成了本文对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的核心理解.最后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得出要加强纳税人权利制约权力,同时财政权中纵向分权制度化,横向分权中决策、执行、监督权要互相制约,并构建有效的财政监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法治和程序正义是宪政的内在精义。警察行政权的过分强大威胁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得到规制。而权力分立,权利制约权力,法治、正当法律程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规制警察行政权,从而保证警察行政权依法运转。  相似文献   

18.
法治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公权力必须得到有效制约。而如何制约公权力?纵观西方法治发展的历史,主要有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民主制约权力、责任制约权力、法律制约权力等几种传统模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斯特瓦特提出充分反映言论自由的“第四权力理论”,从而崛起了与立法、司法、行政权力并列的第四种权力,即舆论监督。它被普遍认为是公民社会唯一能够与公权力相抗衡的民间力量。从而成为公民监督制约国家公权力、消除权力腐败现象的“利剑”,同时又成为保障公民权利不受非法限制和侵犯的“盾牌”。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9.
由于权力的特性和作为个体人的局限性,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制约思想源远流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权力制约原则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权力制约原则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掌政权并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是权力制约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党员干部学法懂法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公民权利意识明显增强,权力制约意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责任感不断增强。针对所反映出的在尊法学法、在守法用法、在权力制约与监督、在带头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方面的问题,要提升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健全党员干部学法体系,创新党员干部学法机制,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切实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实效,完善法治考核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