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曰:“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言即:知他人者是智慧,自知者高明,善于胜别人有威力,战胜自我才最坚强。金生官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正因他深知自身的不足,他才“不用扬鞭自奋蹄”,这又应了古人另一句话“勤能补拙”,不然,他的双肩是难以挑起北京市委工业工委书记和市经委主任这两副很不轻松的担子的。 (一) 老金这50年人生成长之路走得还比较顺利。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人民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根红苗正的他在党的雨露滋润中茁壮成长。小学加入少先队,初中加入共青团,大学加入…  相似文献   

2.
论自觉     
自觉即自我觉察,在认识和掌握一定客观规律后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远大目的的活动。自觉是人成长过程中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自觉就是通过人的自我修养、磨炼,从而达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觉包含自知、自制、自信、自强。实现人人自觉、社会和谐,距人类理想社会就不远了。自知。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自知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不自知者,自不量力,不自知,不能选择主攻方向,不自知,就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自知,就是清楚自己的长短优劣。用平静心审视自身,特别是要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好。  相似文献   

3.
一个贪官锒铛入狱后,在反思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你是谁?你为什么到这里来?你将走向何处?”这类拷问灵魂式的自我剖析、自问自责似乎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这种痛苦的自审内省或许是精神成熟的征兆,是走向清醒的标志。一个人,尽管不可能洞观自己的将来,预知自己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然而却能凭借这种检视自我的“清醒”,去观照以往自己的生命轨迹,从而明了此刻自己为什么会站在这里,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常言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而芸芸众生能够真正做到“自知”且“自胜”的却为数不多。有些人,知人的智慧特别发达,而自知的能力却异常欠缺。知…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7,(10):35-36
1.自我解剖法 所谓自我解剖,是指党员要经常自觉地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责任和义务进行检查,“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共产党员严格地解剖自己,正是要做到自知者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共产党员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环境。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难免有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污染和侵袭,工作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  相似文献   

5.
胜己者强     
古代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胜己者强。”所谓“胜己者强”,意思是说,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真正的强者。这种对人生的阐释和彻悟,充盈着睿智和思辨色彩,迄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难免有缺点和不足,同...  相似文献   

6.
胜己者强     
古代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胜己者强”。所谓“胜己者强”,意思是说,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这种对人生的阐释和彻悟,充盈着睿智和思辨色彩,迄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自胜者强     
《老子》一书第三十三章有这样几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认识别人的叫作智,能认识自己的才是明。能战胜别人的叫作有力,能克服自己弱点的才是强。这几句富于哲理的话是颇发人深思的。 一个人能战胜自己的错误、缺点、弱点并非易事,也并非小事,实属难能可贵。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明确地把“自胜”作为人的一种美德,所以它也是精神文明的一项内  相似文献   

8.
人才素质测评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个要刻意寻求人才的人来说,我想他最关心的是,要寻求的对象是不是具有可以成才的基本素质?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如果基本素质具备,那就值得为之努力,值得为之投资;如果素质根本就不具备,那么一切努力就将会付诸东流。至此,一个问题自然会萌生:素质是能看得出来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回答肯定是不尽相同的。老百姓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哲学家王夫之说:“知人之哲,其难久矣”;文学家苏东坡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改革家王安石说:“人才难得亦难知…  相似文献   

9.
诫贪酒联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饮酒很注意场合。一次,包拯请他和他的政敌一道来家中宴叙,意欲为二人和解。席间,王安石却始终只动箸而不端杯。事后,包拯责怪他太不近人情。王安石也不辩驳,只是写给包拯一联解释原委:“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莫过。”原来这是一副集唐人句的漏字联,上下句各漏去一个“酒”字。  相似文献   

1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最难得的是有自知之明,最可贵的是敢于自我否定。李瑞环同志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要勇于自以为非,不要自以为是,一经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及时果断地进行纠正。”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越是“自以为非”,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就越能见党性。“自以为非”是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既是一种政治清醒,更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司马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也有不同的形象。他是砸缸救人的神童,也是训子以俭的严父;他是刚正不阿的重臣,也是学识渊博的大儒;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两人却被后世合称为“北宋政治双星”……他就像一颗棱角分明的钻石,让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警示与启迪——这正是司马光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东坡居士当然说得上是博学的人了,然而也还是有少见多怪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恰好外出不在家。书桌上一首咏菊花的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读了之后暗自发笑。他想,“黄花”就是菊花;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即使凋谢了也不会落花瓣的,怎么可能吹落遍地呢?于是便提笔蘸墨,颇为自信地续了两句提醒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  相似文献   

13.
吕惠卿是什么人,他在王安石变法中起的是什么作用,他与王安石又是什么关系?不妨先看史书上记载的一件事:王安石在最后一次被罢相时,耿耿于怀的不是“始终以为新法不可用”的司马光,而是处处“迎合安石,建立新法”的吕惠卿。吕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安石既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吕惠卿所误也”。这寥寥数字,使入如见王安石当时对人对己怨恨和悔恨的心绪。  相似文献   

14.
李雪峰 《当代贵州》2014,(11):56-57
正古人养性,泛指对精神的养护,保持达观、无累、寡欲、乐观的人生"修养"才算是符合规律。明智养性也罢,养生也罢,决定其效果的大前提是人要有足够的聪慧。对于领导者来说,下面几个方面较为重要。第一,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里,老子区分了"智"与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党课》2007,(8):125-125
“真正的大智慧是知人,就是你能了解人心上的纹路,去了解人心中的隐秘的愿望,去尊敬生命中的痛苦,去能够让自己活得好也让他人活得幸福快乐。所以智者是知人之人。”  相似文献   

16.
知人善任是领导用人的核心。这里,“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一个人。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扬长避短,用人所长,这一点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短中见长,善用人短,却不那么容易。事实上,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没有绝对的长处,也没有绝对的短处,长处和短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表现为长处,彼时可能又表现为短处,因此,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上德若谷”命题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其中引申出的“无弃人”、“无弃物”,“自知者明”,“报怨以德”,“宠辱不惊”等美德,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生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明代贤相杨士奇(公元1365-1444年)是一位“雅善知人”,通晓大体的政治家.他在朝庭任宰相十余年,慧眼识珠,先后不拘一格地举荐了50余人出来做官。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于谦、能臣干吏况钟、周忱、曹鼎等人,都是由于他的赏识器重.历练而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这位被《明史》誉为“有大雅之明哲”的宰辅.虽有识人之明。却独不识子。他“晚年溺爱其子,莫知其恶”,以致无意中充当了罪恶的保护伞,玷污了自己的一世清明.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患先天性眼病的盲残女,当“法轮功”的练习者开始劝我练“法轮功”时,我也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大早起来加入到“法轮功”晨练的人群之中。可我一听讲解者说,练“法轮功”的人腹部有个大法轮如何如何起作用,就憋不住笑了。当时我对身边的人说,如果肚子真有大法轮的话,那么五脏六腑哪去了,这么多年我咋没听说过大夫在哪个人的肚子里找到过这种大法轮呢?这纯粹是假话、谎话、骗人的话。“法轮功”的讲解者听到我与他唱反调,便不点名地说,练“法轮功”的人必须心诚才灵,心不诚的人请离开此地,不要影响大家练功。他在前边…  相似文献   

20.
康熙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位具有行政管理才能、善于用人的封建君主。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曾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设官用人之法,著述颇多。他的用人思想集前人之大成,十分丰富。在他用人实践的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个“慎”字。他的用人擢才主张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整顿吏治起了推动作用。他的“慎”于用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人不易,不可不慎。康熙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到:“知人难,用人不易”。他认为,有许多情况使统治者知人难。一是许多官吏言行不一。许多下属为取宠君皇“常视上意向,而巧以投之”,增加了识人的难度。二是许多官吏不能洁身自好。而“瞻顾私情”,举贤任能时“皆举平素往来交好之人,但云办事有能,并不问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