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燕晓  马明 《学理论》2010,(25):16-17
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并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保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主要包括灌输的必要性、灌输的主体和客体、灌输内容和方法五个方面,指出社会主义思想是不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的,必须从"外面"向工人进行灌输;理论灌输主体是社会民主党人和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居民一切阶级进行科学理论的灌输要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运用多种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在提升人民群众思想素养、理论自信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列宁的灌输理论,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方刘 《理论视野》2010,(11):27-29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从正向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也要从逆向教育大众正确化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双向过程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会进一步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有利于找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6)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的今天,它依然具有时代价值。以分析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逻辑起点,通过梳理对灌输理论的认识,以及当代坚持灌输理论的必要性,最终落实到如何坚持灌输理论的思考和分析上,从灌输的内容、过程、方法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融合.从内容上看,要符合人民大众的立场,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要求,并在群众现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从形式上看,要采取群众的语言,借鉴传统的传承形式并有所创新.从情感上看,需要了解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改造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感情,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将直接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要重视具体路径的设计,更要重视基本路径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上有列宁的“灌输论”路径和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互动论”路径两大基本模式,前者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人民群众的素质已普遍提高的当今社会,后者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论”路径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我国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整体推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依靠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民,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新生代农民和广大农民的梯次推进工作,确保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农村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科学发展观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大众化。毛泽东倡导、支持并亲自参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动,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论述,以及他所倡导、支持和亲自参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的实践,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这是毛泽东思想亟待发掘的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角度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措施有编写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读物、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与载体、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关键群体。  相似文献   

12.
杨宇晓  杨美平 《学理论》2009,(21):29-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所以,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深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他朴实无华、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目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各种各样难题的思维,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工程,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在推进过程中避免理念模糊化、信仰庸俗化、过程形式化、方式简单化、人才边缘化的认识误区。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为群众所掌握并为之服务,才能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学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热点问题,然而其在现实中存在着被误解的可能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着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论主导性、学科现代化、方法多样性、传播渗透性、主体参与性是其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邱荷 《学理论》2011,(24):1-3
认知环境、认知主体、认知思维的改变,要求我党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实现认识上的创新。要确立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要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上,要重视理论教育,但更要注重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探析——基于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信仰大众化,它既是理论大众化的升华,又是实践大众化的动力。向文而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本原指向,以理服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主导机制,以文化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重要资源。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文化品格不是价值无涉,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要兼备文化指向、兼循文化逻辑及兼顾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互动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必须破除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与做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归位。  相似文献   

19.
邵夏龙 《学理论》2013,(11):3-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正确思想路线等各个方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理论界必须认清的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问题。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国化与大众化互为前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对实践的指导,就必须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